■ /
安順學院
目前,我國共有三十余所高校設置了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專業,各高校人才培養方案中主要專業課程包括生態學、植物學、土壤學、環境科學、氣象學、土木工程及林業學等與環境相關的課程。因此,該專業的教學過程中具有學習范圍廣、學科多、交叉多、理論知識量大等方面的特點。同時,在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具體實踐中,比較注重林業技術、工程技術與農業技術三者因地制宜地綜合運用。換言之,高校不僅是要培養具備專業知識的理論型人才,其更重要的是培養應用型、實踐型的專業技術人才。
第一,土壤侵蝕與荒漠化方向。在全球環境問題的大背景下,引起土壤侵蝕與荒漠化的原因不斷增加。因此,想要提出有效的防治措施,必須加強對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的研究和教學,使學生掌握其產生機理,從更深層次探究問題根源,為將來加強生態環境建設,做好水土保持工作打下堅實基礎。安順市地處我國西南喀斯特地區,面臨的的荒漠化問題主要為喀斯特石漠化。安順學院從培養“地方性、應用型”人才出發,各專業課程的教學中應從不同角度穿插石漠化形成機理、治理技術,并形成有機結合的特色課程體系,針對地方性環境問題,有針對性培養人才。
第二,水土保持林草方向。在防治水土流失及荒漠化的過程中,想要避免治標不治本的情況,真正從源頭上解決稅水土流失及荒漠化問題,必須加強林草植被的種植,結合不同地區的地質情況,提升林草植被的覆蓋率[1]。在教學上,應從專業角度加強植物學、樹木學、林業生態工程學、造林學等課程的針對性改革,培養學生重點了解和掌握與水土保持和荒漠化防治相關的植物種類、種植技術,并根據喀斯特地區的環境特點,從林草體系的物種選擇及不同植被的搭配等方面進行綜合教學,并引導學生了解學術前沿創新理論及行業先進技術,加強專業知識的學習,培養出真正符合時代發展需求的專業人才。
第三,水土保持工程方向。在一些水土流失及荒漠化比較嚴重的地區,應制定有效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從地區水土實際情況入手,加強對山河湖泊的治理[2]。作為水土保持工作的三大技術手段之一,教學改革中必須不斷改進水土保持工程學的理論和實踐教學效果。水土保持工程的建設具有投資大、風險高、安全性強及涉及范圍廣等方面的特點。因此,必須要有一支對水土保持工程非常了解的師資隊伍,深入了解相關領域的各個知識、掌握各種先進技術的應用方式,并與實際相結合,運用到專業教學中。
一是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與人類的生存有著直接的聯系,影響著人們的生活質量及國家生態安全,近年來應用型人才需求量不斷增加。在培養該專業人才的過程中,一定要將時刻強調培養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從林草保護、水土保持工程及石漠化防治等方面的進行有機融合,并通過與行業技術單位簽訂實習基地協議,聘請工程師擔任兼職教師,安排學生頂崗實習、參與實際工作項目,在一線崗位鍛煉提高專業技術應用能力。
二是管理型人才的培養。與其他領域的工作項目不同,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是一項具備公益性質的事業,其在實施過程中不僅需要政府行政主管部門的管理、監督與引導,更需要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因此,在培養該專業人才的過程中,還應注重管理型人才的培養,使其具備較高的管理能力及專業基礎,使相關工作的開展能夠順利進行。通過與水務局等地方行政主管部門合作,將學生安排到市級、區縣級、水土保持監測站等各級水行政部門實習,充分學習了解行政機構的管理運行機制,培養學生的與專業知識技能相結合的行政工作能力和管理服務能力。
三是研究型人才的培養。水土保持及荒漠化防治工作的發展,需要大量的基礎理論研究和前沿技術支持。因此,在培養其專業人才的過程中,還應注重研究型人才的培養。作為新建本科院校,安順學院研究生教育還有待開展。現通過與中科院及省直高校合作,不斷提高專業教師的科研水平,并以此為依托進行聯合培養,安排有志從事科研的學生到科研院所跟隨指導老師長期做實驗,畢業后可繼續深造。
綜上所述,為了進一步適應地方經濟社會高速發展的需要,解決社會發展與環境之間存在的矛盾,必須加強對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專業人才的培養,制定有效的人才培養模式,對傳統、落后的培養方式進行改革與調整,培養出適應我國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與社會發展的專業人才。筆者通過本文的論述,探討了安順學院該專業人才培養的改革措施,但由于具體地區的實際發展情況不同,高校在制定人才培養模式的過程中,還應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及地方發展特點進行完善及調整,培養出更多適應新時期社會需求的專業環保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