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修勝 莊孜涵/懷化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
中宣部、教育部強調:“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所有課程都要加強實踐環節。要建立和完善實踐教學保障機制,探索實踐育人的長效機制,要通過形式多樣的實踐教學活動,提高學生思想政治素質和觀察分析社會現象的能力,深化教育教學的效果。”[1]這不僅對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提出了要求和希望,同時也為實踐教學指明了航標。然而,通過調查發現,目前地方高校因為受很多因素的影響,思政課實踐教學還面臨著許多問題。因此,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改革已經尤為必要,意義十分明顯。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供給也要與需求相適應,這不僅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基本要求,同時也是推動思想政治教育持續發展的重要內在動力。”[2]這里所說的供給,是指思政課教學的主體。作為思政課教學主體,必須深刻反思當前思政課實踐教學的效果和存在的問題,科學運用該理論思維,端正對實踐教學的態度,科學運用合理的思維方法,擺正實踐教學主體與客體的位置,調節主體與客體的關系,構建和諧的主體-客體關系。第二,實施思政課實踐教學改革,有利于推進整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探索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樹立新的思政課教學理念和培養目標,逐步形成良性互動、全面發展的思想政治教育體系。第三,實施思政課實踐教學改革,有促于在思政課教學實踐中解決“培養什么樣的人,怎樣培養人的”的核心問題,為學生提供更加豐富的思政課學習的渠道和資源,創造優良的學習環境,拓展多樣的實踐途徑,增強思政課實踐教學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提高思政課實踐教學的效果。
通過調查發現,“雙一流”高校由于擁有絕對優勢的財力和人才,思政課實踐教學開展得很順利,效果較好。而大部分地方高校的思政課實踐教學情況令人擔憂:
學校對思政課實踐教學的重要性認識不足表現在兩個方面:首先體現在決策層面,對思政課實踐教學的重要性認識不足、不太重視。很多高校由于學校的性質或發展的定位,重理輕文、重視專業課輕視思政課等公共課程、忽視思政課實踐教學。其次體現在實施層面,思政課實踐教學管理者和實施者缺乏合作共識。一些地方高校領導對思政課實踐教學不夠重視,主抓不到位,致使思政課實踐教學的人力、物力、財力、辦公場所和基礎設施等方面的投入嚴重不足。部分高校想方設法地減少實踐教學課時,折算實踐教學的工作量,嚴重地挫傷了教師實踐教學的積極性和興趣。再次就是教師不夠重視實踐教學,認為實踐教學就是課堂教學的簡單延伸。很多教師直到完成理論教學后,在學期末的時候才進行實踐教學,將實踐教學當成是可有可無的環節,認為實踐教學是從屬于理論教學的。
新時期,“大學生面臨著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價值觀念的沖擊,某些腐朽沒落的生活方式對大學生的影響不可低估。隨著對外開放不斷擴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我國社會經濟成分、組織形式、就業方式、利益關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樣化,人們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和差異性日益增強。”[3]但是,很多高校卻忽視了學生的這些個性特征,簡單地用“三下鄉”和自愿者服務等活動代替實踐教學,內容單調,導致實踐教學效果不好,影響了思政課教育功能的的發揮。一些學校開展的實踐教學活動脫離了學生的實際河社會的需求,只是單純地把理論教學的內容稍微進行時空遷移就算完成了任務。部分學校四門思政課實踐教學的目標完全一樣,不注重區分四門課程的差異性,大一、大二實踐教學內容和目標完全一樣,挫傷了學生的積極性。許多高校忽略學生的性別、年齡、個性、興趣愛好、專業及發展方向,實踐教學內容和方式千篇一律。一些高校由于受到地理位置、辦學條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實踐教學條件不好、資源有限,嚴重地影響了實踐教學活動的開展。綜上原因,導致實踐教學效果不佳。
教師的素質是影響思政課實踐教學效果和質量的十分重要的因素。目前,大部分地方高校思政課教師嚴重缺乏,師生比遠遠達不到教育部規定的1∶350的標準。很多學校思政課教師的學歷結構、職稱結構、專業結構等關乎思政課教學質量的搭配不規范。部分學校思政教師的學歷偏低,職稱偏低。相當一部分學校思政課教師專業不對口,專任教師嚴重缺乏,非專業教師占比較大。一些地方高校思政課教師本身的專業素養和道德素質有待提高,很多教師的職業道德、專業素質、教育觀念、教學方法等方面存在問題,教學手段和教學技能跟不上社會發展的形勢。思政課青年骨干教師和青年教學能手嚴重缺乏,思政課教師隊伍整體素質不高。
考核評價體系是思政課實踐教學效果的重要保障。通過調查發現,很多地方院校還沒有建立思政課實踐教學考核評價機制,還沒有形成嚴格的考核評價體系。部分重視思政課實踐教學的學校,也沒有形成完善的考核評價體系,或者考核評價體系流于形式、簡單劃一。一些學校的考核評價體系忽略價值引導,只注重知識性獲取;忽略實踐教學的過程和學生的親身體驗與感受,只重視結果性評價。實際上,思政課實踐教學要達到促使學生思想觀念的轉變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學生在實踐教學過程中耳濡目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的表現都應該是考核評價的重要內容。因此,實踐教學的考核評價要盡量做到全面、全程、全方位,達到認知評價與綜合評價的統一。
中共中央、國務院于2015年2月13日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強調:“社會實踐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環節,對于促進大學生了解社會、了解國情,增長才干、奉獻社會,鍛煉毅力、培養品格,增強社會責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通過形式多樣的實踐教學活動,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和觀察分析社會現象的能力,深化教育教學的效果。”[4]據調查,很多地方高校的領導和思政課教師不太重視思政課實踐教學,輕視實踐教學的價值,看不到實踐教學的育人功能。因此,需要提升學校和實施思政課教學主體的認知水平,改變其價值觀念。學校領導和思政課教師應充分認識思政課實踐教學的重要性及其對理論知識的消化作用,明確思政課實踐教學改革的重要性。要通過學習黨和國家及教育行政部門制定和頒發的相關文件,深刻認識思政課實踐教學的內涵,轉變思政課教學的觀念,提高實踐教學的質量。
通過調查發現,大部分地方院校的思政課實踐教學形式都比較單一,僅僅是簡單的社會實踐活動。而多樣化的實踐教學是滿足思政課實踐教學對象多樣化需求的必然要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屬性。因此,地方高校應著力探索新的實踐教學模式,拓展踐教學領域,豐富實踐教學形式。除了社會調查、研究性學習、志愿者服務以及公益活動等形式外,還可以開展一些反映當前社會現實的實思政課踐教學形式。例如可以組織理工科學生實施基于大數據、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等以現代信息技術為載體的實踐項目,引導學生參加“互聯網+”各類創新項目,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和手段拓展思政課實踐教學領域。
通過調查發現,很多地方院校思政課實踐教學的資源相當豐富,如民俗文化資源、非物質文化資源、紅色資源、新媒體資源、實踐基地等。因此,地方高校可以創建實踐教學網站,利用網絡平臺實現資源共享,以此來解決實踐教學資源不足的問題。充分挖掘地方特色實踐教學資源,將地方本土文化資源,特別是紅色文化和民俗文化資源融入到實踐教學中,以實踐教學基地未平臺,增強實踐教學的應用性和實效性。
思政課教師素養是保證實踐教學質量的關鍵因素,必須及時解決教師的素質問題。首先,必須優化教師隊伍。地方高校應該加強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加大人才引進力度,保證教師數量,解決教師工作量大的問題,保證踐教學的時間和精力的投入。其次,必須提升教師實踐教學的能力。學校和馬克思主義學院應該引導、鼓勵和資助中青年教師走出去,參加培訓學習,提升學歷,提高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地方高校應該加強對思政課教師應用型和實踐性方面的培訓,提升思政課教師實踐教學的能力。最后,為青年教師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創造條件。青年教師在地方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但是大多數年輕教師工作經驗不足,實踐教學能力不強。因此,學校應為青年教師創造實踐教學條件,搭建社會實踐平臺,經常選派青年教師去企業、事業單位和行政部門掛職鍛煉,培養青年教師的社會實踐能力,為指導學生實踐奠定基礎。
完善的考核評價體系是科學評估實踐教學過程和結果的重要依據,是確立實踐教學目標和任務的前提。因此,要保證考核評價指標的系統性。例如對教師的考核評價,要系統全面,包括教師實踐教學的太對、方法、實踐教學成績的構成、教學實踐教學活動的主題、內容選擇、活動形式、實踐教學實施過程等方面都要進行考核評價。要注重專業的差異性和學生的差異性。要突出考核評價的重點,加強問題意識河責任意識。要注意評價指標和評價體系的可控性和可操作性,量化評估與定性相結合,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既要考慮實踐教學對學生的教育意義,又要兼顧實踐教學對社會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