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鳳/長沙商貿旅游職業技術學院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張家界市、懷化市以及永州、邵陽的部分縣市構成了我們本文所提及的大湘西區域。湖南省把11個縣劃歸為深度貧困縣(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鳳凰縣、瀘溪縣、龍山縣、古丈縣、永順縣、保靖縣、花垣縣、張家界市桑植縣、懷化市麻陽縣、通道縣、邵陽市城步縣等),此11縣全都位于大湘西區域,可以說大湘西區域是湖南省扶貧的重點和難點,依托省內職業教育,構建大湘西精準扶貧體系勢在必行。
2013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南湘西考察時,結合湘西現狀作出了“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精準扶貧”的重要指示,至此精準扶貧作為舊有粗放扶貧的改進,走進人們的視野。與舊有幫扶政策不同,精準扶貧著眼于不同貧困地區的實際情況、不同貧困農戶的現實狀況,運用科學有效程序和方式對扶貧對象實施精確識別、精確幫扶、精確管理的治貧方式。簡單講就是誰貧困就幫扶誰,因何致貧就實地分析致貧原因并予以解決,不再單一送錢送物,而是根據實際情況,幫扶如何脫貧,怎樣脫貧。
著名教育家黃炎培先生對職業教育進行過總結,認為職業教育就是“使無業者有業,有業者樂業”、“為己謀生,為群服務”。而著名的鄉村建設家、平民教育家晏陽初先生對職業教育的定位更直接,他認為職業教育的職能就是“治愚、治窮、治弱、治私”。職業教育是目前我國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為社會培養了大批具有專業技能的一線生產勞動骨干和各行各業的實用型人才。截止2017年,以高職院校為例,湖南地區高職類院校近80所,專業科目較為完善,下設農業、養殖、汽修、機修、計算機、烹飪、旅游與酒店管理、電子商務、社會工作等眾多專業,其中湘西州境內高職類院校1所,張家界市1所,懷化市1所,邵陽市1所,永州市2所,整個大湘西境內高職類院校僅有6所,職業教育發展緩慢,限制了大湘西地區教育質量的提升和人才培養的進程。若托職業教育進行精準扶貧,勢必需要借勢周邊地區職業院校,同時提高大湘西區域內職業院校的辦學質量,使其在行業性、技術技能性、市場導向性三個方面切合地方實際發展,依靠地方、依托行業、依賴企業的深度參與,更好的服務于扶貧工作,以期達到職業類院校精準扶貧于大湘西。
(1)政府政策大力支持,成為大湘西精準扶貧體系構建的堅強后盾。2014年《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2014-2020年)》、2016年《關于湘西州精準脫貧“職業教育脫貧工程”的實施方案》等一系列利好政策的出臺,實現了湖南職業教育發展規劃與大湘西精準扶貧體系的高度切合。(2)大湘西區域職業教育發展基礎扎實。雖然整個大湘西境內高職類院校僅有6所(湘西州境內高職類院校1所,張家界市1所,懷化市1所,邵陽市1所,永州市2所),但專業科目較為完整,下設農業、養殖、汽修、機修、計算機、烹飪、旅游與酒店管理、電子商務、社會工作等眾多專業,加之技校、中專類院校輔助,能夠很好的促成湖南職業教育精準扶貧大湘西體系的構建。
(1)提出利好招生政策,幫扶大湘西區域內的貧困學生。扶貧不如扶智,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改變長期以來大湘西區域貧困家庭對子女教育的漠視,通過家訪、減免學費、設置獎學金等措施,使貧困家庭適齡子女可以繼續接受職業教育,習得一技之長傍身,為今后立業脫貧夯實基礎。阻斷越窮越不注重教育,越不注重教育就越窮的惡性循環。(2)大力推進貧困家庭勞動力的職業技能培訓。開設學習班,根據貧困家庭具體情況,開展職業技能培訓,使他們在外出打工時可以有一技之長,在家種植、養殖時可依托先進科技提高產量。(3)加大專業建設力度、擴充師資力量。結合大湘西區域實際情況,完善湖南職業教育專業建設科目,擴充師資力量,更好的助力精準脫貧。(4)堅持“大職教觀”,構建湘西職業教育集團。把職業教育與社會經濟發展,精準扶貧策略結合起來,樹立“大職教觀”,促進學校與社會、學校與學校間的溝通與合作,依托重點職業院校,聯合周邊職業院校,構建大湘西職業教育集團,整合資源,大力推進精準扶貧體系的構建。(5)加大學校資金投入,完善教學硬件軟件,為精準扶貧提供平臺支持。(6)實行教師與貧困家庭一對一精準扶貧,根據貧困家庭實際情況,進行職業技能培訓,并無形中樹立知識改變命運的榜樣作用。
大湘西區域雖是扶貧重災區,但自然資源豐富、可塑性較高。依托職業教育,構建精準扶貧體系,能促進大湘西區域盡快實現脫貧致富,湖南職業教育精準扶貧大湘西體系的構建勢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