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高等教育制度和政策的改革,越來越多的少數民族學生進入普通高校學習,接受高層次的科學文化和知識技能的培養。當前,少數民族大學生的管理也呈現出特殊性、復雜性和敏感性,成為學校學生管理工作的重點和難點。特別是新疆高職院校少數民族學生比重較大,增加了學生管理的難度。因此,少數民族學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就成為一項不可忽視的重要工作。本文就如何做好新疆高職院校少數民族學生思想教育和管理工作,通過日常工作與少數民族學生接觸,尤其是問題學生所產生的影響,引發如下思考。
在與少數民族學生交流中發現,由于部分學生來自南疆等偏遠地區,家庭經濟困難,漢語水平薄弱,在日常人際交往中缺乏自信心,自卑感較強,容易情緒化,甚至個別學生封閉心理,不愿與人溝通;在學習生活中,他們文化基礎差,自控能力弱,不適應寢室生活,時常遲到、早退和曠課,不愿意參加班級集體活動或者各種社團組織,少數逐漸成為班里的后進生。
(1)由于新疆總體經濟水平落后,尤其在偏遠不發達的地區,少數民族學生家庭經濟十分困難,勉強繳納基本的學費,在吃穿用上給予孩子的很有限。部分少數民族學生在進入大學后,生活拮據與周圍經濟較富裕的同學之間形成對比,造成個別少數民族學生自尊心受到傷害,產生自卑心理,甚至出現厭學的情緒。
(2)少數民族學生的父母主要以務農或者放牧為主,家中人口較多,大部分家庭有二個以上孩子在上學,父母年齡高,受教育程度低,對孩子的關心和教育較少,造成部分少數民族學生性格孤僻、敏感,缺乏與他人溝通交往的熱情與活力。
(3)部分地區少數民族學生在中學時代多就讀于民語言學校或者漢族學生較少的雙語學校。當他們進入大學離開父母和熟悉的環境,尤其在新疆各高校實行民漢合宿制度,與漢族學生一起吃住生活時,由于風俗習慣、語言文化差異等多種原因,不能很快適應周圍環境的改變。與同寢室中漢族同學沒有共同話題,偶爾遭遇他人的不理解,產生誤會和分歧。
(4)由于新疆部分偏遠地區師資匱乏教育水平落后,基礎教育相對薄弱,加之從小缺乏語言環境,漢語聽說讀寫能力差,少數民族學生在學習知識能力和綜合素質方面都與其他學生存在差距。他們既渴望對新知識的掌握,又無奈自身能力的欠缺,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從而嚴重挫敗他們對學習的積極性和自信心,逐漸消極應付,上課不愿聽,下課不復習,期末掛科甚至留級。
(1)對于家庭貧困的少數民族學生要多給予關愛,因為這部分學生也最常出現問題。作為老師應該主動了解學生家庭實際情況,尤其是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對于個別自卑、敏感、孤僻的少數民族學生,要主動與他們做朋友,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增進彼此的了解和信任,在情感上產生共鳴,讓學生懂得在思想和心態上要先富有起來,才能在學習和生活上富足起來。然后積極幫助學生在校申請各類獎助學金或者勤工助學崗位,并培養他們知恩感恩報恩的意識和自信自強自立的意志。
(2)在班級、宿舍開展以“民族團結一家親”為主題的“一幫一”“多幫一”民漢學生結對子活動。按照志趣相投、宿舍相近、優劣互補、一個都不少的原則,其中班級學生干部重點幫扶少數民族后進生,保證每一名少數民族學生都有自己的漢族學生對子。在班級通過組織豐富多彩“手拉手”民漢互助班團活動,例如:雙語演講比賽,讓學生們講述自己家鄉的風土人情和人文風貌;友誼趣味運動會,讓民漢學生組隊參賽爭取勝利;民族文化風采展,讓少數民族學生展示自己本民族的傳統服飾和歌曲舞蹈等,讓少數民族學生多參與集體活動,感受到集體的溫暖。在宿舍通過耐心指導同宿舍交友同學多關心、尊重少數民族學生的生活習慣,幫助他們排解情緒和苦惱,防止因飲食習慣、風俗習慣等發生沖突矛盾。讓學生們在學習上和生活上互相幫助,拉近民漢學生之間的距離,增進彼此的感情,營造良好的團結友愛氛圍。
(3)針對部分少數民族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的情況,首先對其進行思想上的正確引導,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利用平時周末和課余時間,在辦公室和宿舍與學生進行真誠、耐心地交流,幫助他們重新認識大學生活,找準學習目標,端正學習態度。后期請相關的代課老師對其給予幫助,通過課堂上提問和批改作業等方式加強對他的關注,幫助解決學業中的難點和疑點。另外在班級中指定學習成績較好的同學與少數民族同學進行“一幫一”互助學習活動,營造良好的語言學習環境,一方面幫助少數民族學生學習漢語,提高其漢語水平;一方面從課堂筆記到課后作業對其全面輔導,耐心講解學習上的疑問,幫助其提高學習興趣。通過這些方式給學生創造出良好的學習氛圍,同時也無形中加強了班級的學風建設,取得良好的效果。
少數民族學生除具有普通高職生一般的特點外,他們又是一個相對特殊的群體,新疆高職院校可以在少數民族學生管理中更加充分考慮少數民族學生的特點,認清少數民族學生管理工作所面臨的問題,積極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提高少數民族學生管理工作的質量,為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為促進新疆高職院校健康、穩定的發展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