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西華師范大學
2002年,朱镕基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對弱勢群體給予特殊的就業援助”,從而引發了國內的廣泛關注和討論,使之成為了一個重大的社會話題。隨著我國改革的進一步深入,弱勢群體的人權保障問題成為我國亟需解決的問題。
關于什么是弱勢群體,并沒有一個明確且準確的概念來將其具體界定,但是在筆者看來,弱勢群體是指社會上生活困難的弱者群體,不僅僅是指物質經濟上處于弱勢地位,而且在法律上也處于弱勢地位。弱勢群體是一個相對性的觀點,是對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等方面處于一種相對不利地位的人的統稱。
在筆者看來,將弱勢群體分類,并不能有一個明確的標準,只能將其界定為“社會脆弱群體”和“社會不利群體”。
社會弱勢群體是指物質貧困、文化貧困以及權利貧困的人。
(1)物質貧困是指在物質生活中處于貧困狀態,缺乏社會性資源,以及靠自身能力無法滿足家庭最低生活水平,需要國家和政府給予幫助和支持。這種特征最表面的特點就是低收入。
(2)文化貧困是指在文化和受教育中處于社會不利的地位,人們在面對文化和教育的同時,并沒有得到同等的對待。
(3)權利貧困主要是指社會中的部分人群,由于經常處于弱勢不足的地位,權利往往不能得到較好的保障,是指一國公民由于不同因素的原因,導致他們陷入困境。
產生弱勢群體有多種原因。
(1)社會原因:社會變革和改革是弱勢群體產生的重大原因之一。按照正義原則,改革的成本應該是由全社會共同負擔,特別是根據利益群體,在改革中獲益的多少來承擔,但是往往受益較小的弱勢群體承擔了更多的改革成本和代價。例如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使得許多農村資源流入城市,而造成農村的的資源越來越匱乏,發展越來越緩慢。
(2)法律原因:由于不同的地區,司法資源的分配可能存在差異,可能會導致部分弱勢群體的產生。
(3)經濟原因:經濟原因也是產生弱勢群體的一個重大原因,不同地區的經濟發展程度不同,存在發展不均的現象,使得弱勢群體面臨的問題也就不同。
1、弱勢群體的人權保障是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的重大舉措
2004年,憲法修正案首次將“人權”概念納入憲法,明確規定“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而在我國當今的現實中,人權保護存在著很多問題,將人權寫入憲法是一次進步,但也需要各方力量的支持。
2、弱勢群體的人權保障是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發展的必然道路
國家一直強調“以人為本”,人權問題可以說是其他任何問題中最重要,最根本的問題,解決好人之間的和諧,其他方面的和諧才能夠順火推舟式的發展。
弱勢群體的產生有著深刻的社會因素,弱勢群體的人權保障問題是當今面臨的重大問題,因此我們應該從不同的角度出發,充分保障弱勢群體的人權。
雖然我國建立了相關的法律來保障弱勢群體的權利,但由于這些法律只是針對個別弱勢群體,對于同樣處于弱勢群體的農民群體、農民工群體、貧困人群等卻沒有相應的法律保障,而且立法更多的是以部門立法為主,有些甚至還僅僅停留在政府政策層面。因此,我們要從立法的角度出發,加強人權立法,保障弱勢群體在權利上的公平。
主要是通過政府保護和政府保障,保護弱者的基本生計問題。政府應該充分發揮“有形的手”的作用,調節社會收入和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不僅要從法律手段,還要從經濟手段來保護弱勢群體的權益。
政府可以通過建立公共政策、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來保障弱勢群體的人權。
世界上不少國家在治理權利貧困問題上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這些經驗是世界文化遺產的一部分,對其他國家的權利貧困治理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但是各國國情差別很大,因此必須根據我國具體的國情和社會現狀,制定出適合我國保障弱勢群體人權的對策,必須加強在治理弱勢群體方面的國際合作,一是要加強法制方面的聯系與合作,借鑒別國法律制度中好的因素。二是要加強有關社會保障和福利方面的學術交流與合作,引進發達國家弱勢群體問題的經驗,爭取聯合國各有關機構和其他國際組織對中國弱勢群體問題的實際幫助。
保障弱勢群體的人權最穩定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法律的方法。用法律規范保障弱勢群體的人權是法治社會的必然要求,也是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因此,為了實現社會實質上的公平,我們要從法律方面加強對弱勢群體人權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