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南石油大學
“生態”及其派生詞已經深入到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學齡前兒童的周圍環境、社會及文化背景、個人在低幼齡時對事物的觀察都對其世界觀的形成起著重要作用。生態危機使得人類重新審視自己的活動,重新估量科技進步的意義,重新定位“人-自然-社會”系統中人類的作用。國內外學者認為,生態危機的根源來源于人類自己,即道德的缺失或不足。俄當代哲學家別爾嘉耶夫說過:“人類已然忘卻了生活的意義,也沒有時間思考生命的意義。”而精神危機遠比生態危機嚴重的多,智能成果是不受道德準則控制的。兒童生態教育的迫切性也成為必然。
俄羅斯歷來重視生態教育,19世紀生態學作為獨立學科得到人們認可,20世紀60年代生態教育在俄羅斯取得了長足發展。1974年教育部決定在普通中學和開設生態學課程。蘇聯解體后的幾年內,俄羅斯普通中學仍然沿用蘇聯時期的教材。進入21世紀后俄羅斯生態教育發生巨大變化,不僅建立了從幼兒園、小學到中學、大學低年級可持續發展的生態教育體系,而且在教育立法上對生態教育作出了相關規定。
可以說,生態教育在俄羅斯已經成為了學前教育不可分割的部分,這也是可持續的教育過程,旨在兒童生態文化觀的形成,確保他們能以積極的態度對待自然界和世界,并能認真負責地對待自己的健康及周圍環境的健康狀態,同時遵守價值體系中特定的道德準則。
20世紀70年代由前蘇聯教育科學院發起的幼兒教育學研究,其結論成果已然成為兒童生態教育的核心理論依據。著名兒童心理學家瓦西里.大維達夫、達尼爾·艾力科尼等最終針對幼兒生態教育提出了下列要求:教學內容的復雜化,即運用可以反應周圍現實規律的理論知識;構建合理的知識體系,用于保障兒童智能的有效發展。隨后,俄羅斯教育科學院學前教育研究中心的相關研究人員針對這一設想進行了實踐研究。實踐證明,學齡前兒童完全有能力掌握互相聯系的知識體系,前提是這些知識體系能夠以生動形象的直觀方式展現任一現實環境的規律性。
俄羅斯生態教育持續不斷的發展在學前教育領域已經取得了相當不錯的成績,出現了一系列相關培訓課程,比如:娜塔莉亞·雷諾娃的《我們的家-大自然》、尼古拉·韋勒索夫的《地球人》、斯維特蘭娜·尼古拉耶娃的《年輕的生態學家》等,為各類學前教育機構的教育者提供了實現各種生態教育學目標的可能。
根據俄聯邦《教育法規》相關規定,教育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培養道德品質和形成理想人格。兒童思想精神教育是多面的:培養對生身地的熱愛;對民族的自豪感;對自己和周圍密切聯系的感受;對祖國物質精神文化財富的維護和加持。
兒童生態教育的迫切性在于當前生態危機的緊迫性,只有培養地球現居人類的生態世界觀,才能擺脫這種危機狀態。從兒童個性發展的角度來看,生態教育也是極其重要的:系統化有組織的生態教育能夠很好地影響兒童智能、情感、意志力。俄羅斯如何基于統籌規劃之上針對學齡前兒童創建有效的生態教育模式?如何借助兒童的各項實踐活動實現生態教育目標?
俄羅斯學前教育機構的現代教育活動都是在聯邦學前教育規劃框架內實施的,相關法規對此也有明確規定:“構建與兒童年齡匹配的教育形式及方法。”因此針對學齡前兒童的生態教育講究循序漸進地將生態知識以簡單的信息呈現,通過生態知識的掌握教導兒童正確對待生物及非生物界;借助游戲、實驗、生態規劃等手段引導兒童接觸與人類有著復雜相互關系的自然界。此外,主張生態教育的學者認為學齡前兒童對各種形式的刺激是很敏感的,他們像海綿一樣汲取著知識、印象、教育者的行為方式。因此,生態教育既是一種自然的教育方式,又是一種專門的有組織的教育模式,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兒童的心理、身體及智力發展水平。
借助實驗法培養兒童的好奇心及興趣亦被認為是一種有效的生態教育手段。實驗是組織兒童活動的形式之一,同時也是其認知活動的一種。構建兒童認知主動性才是其認知興趣形成的先決條件。學齡前兒童的發展過程中認知興趣既是能夠吸引兒童的新穎的教學手段,又是認知活動向智能發展及持續發展的推動力。
目前,俄羅斯學前教育機構仍然在不斷找尋培養兒童生態文化觀、發展成年人生態文化觀的新方法。教育、教學過程本身并不能直接地促進兒童發展,只有當它具備了組織活動形式、涵蓋了豐富的內容時才能很好地發揮作用。運用不同形式的教學手段及方法才能更好地提高生態教育效能。
參考文獻:
[1]В.В.Рубцов.Современные проблемы дошкольного образования.Психолог-ическая наука,2010(3).
[2]Гибсон Дж.Экологический подход к зрительному восприятию.Прогресс,1988.
[3]吳式穎.俄國教育史:從教育現代化視角所作的考察[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4]鄭文樾.烏申斯基教育文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