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敏/天津商業大學經濟學院
港口物流是指沿海城市憑借自身的地理口岸優勢和先進的軟硬件設施,形成具備集貨、存貨、配貨等各個環節的產業鏈服務體系。天津和上海分屬于京津冀經濟圈和長三角經濟圈,且均為港口物流業發展迅速的一線城市。近年來,隨著“一帶一路”戰略的持續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及滬、津自由貿易試驗區加快建設,上海和天津正迎來寶貴的發展機遇,為推動區域內港口物流業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平臺。研究這兩個城市港口物流業與經濟發展的關系,能夠更清晰地捕捉沿海地區物流業發展的內在規律,為促進沿海地區經濟和港口物流協同發展提供參考與借鑒。
通過采集數據建立VAR模型,運用格蘭杰因果檢驗、脈沖響應和方差分解分析對上海、天津經濟發展與港口物流發展的關系進行了探討,發現兩市的發展狀況既存在共性又相互區別。
(1)港口物流發展是城市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通過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的結果可以看出,津滬兩市的港口物流發展都對其城市經濟發展起到推動作用,而津滬城市經濟發展對港口物流的發展沒有促進作用。這表明,津滬兩地城市經濟發展與港口物流間的協調發展程度不夠,腹地經濟發展未能有效的刺激與帶動港口物流的發展。
(2)津滬兩地港口物流發展與城市經濟發展間動態影響不同。通過脈沖響應函數結果分析出,津滬的港口物流的發展都對城市經濟發展呈正向增大的沖擊效應,而且天津市港口物流對城市經濟發展的影響較大且持續時間長。可以表明,港口物流的發展能夠有效的促進城市經濟的發展,天津市和上海市都充分利用自己港口城市的優勢,通過港口物流的發展推動自身的經濟發展。津滬城市經濟的發展對港口物流的發展的促進都具有明顯的短期效用。從長期來看,天津市經濟的發展對港口物流的發展的推動作用較小,上海市經濟的發展對港口物流的發展的促進作用較強。
(3)津滬兩地港口物流發展和城市經濟發展相互影響程度不同。從方差分析結果看出,天津市港口物流發展是城市經濟發展的重要影響因素,而城市的經濟發展對港口物流發展影響很小;上海市城市經濟發展對港口物流發展有一定影響,而港口物流發展對城市經濟發展的影響較小。
由此可見,以天津為代表的京津冀經濟圈和以上海為中心的長三角經濟圈的港口物流發展狀況不盡相同。天津的港口物流尚處于加快建設、規模擴大階段,城市經濟發展對港口物流的依賴較強,港口物流對城市經濟發展的貢獻率較高;而上海港通過多年發展實力雄厚,處于產業結構轉型升級階段,城市經濟發展與港口物流發展之間一定程度上能夠相互促進,城市經濟發展對港口物流發展的貢獻更大。
為充分發揮港口城市地理優勢,加快港口物流產業融合,帶動京津冀和長三角等沿海地區經濟發展,在此提出如下發展建議:
(1)加大對港口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完善港口配套服務體系建設。基礎設施建設水平是衡量港口城市經濟發展的重要參考標準,同時也是開展港口物流業務的基石。因此要加大基礎設施和配套服務體系的建設力度,發揮天津和上海作為自貿區的地域優勢和政策優勢,才能更好地為“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作出示范效應。
(2)優化產業和資本結構,整合腹地資源。天津要抓住利用京津冀一體化發展的機遇,匯集優勢資源,加快物流建設,努力發展成為區域內物流中心,積極吸取和借鑒上海等長三角地區城市的物流管理經驗和技術,輔之以政府提供的各項優惠政策,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從根本上增強自身發展的動力,促使港口物流與城市經濟保持協同發展。
(3)轉變發展模式,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增強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上海市可依靠過往經濟發展積累的資金或與上海市高度發達的金融業結合,吸引物流業創新項目,加大企業科研投入力度,充實物流業人才隊伍,加強企業間合作,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突破發展瓶頸,加強跨區域的物流資源整合,打造現代化的港口航運中心。
(4)加強信息化建設,打造智能化港口。“一帶一路”頂層設計為各港口之間在信息共享、資源整合等方面拓寬了道路。城市合作、企業合作需要物流網的支持,更需要港口信息化發展水平的不斷提升。借助大數據、云計算等現代通信技術手段和智能算法,創新港口管理模式,提升物流企業信息技術應用水平,打造多元、先進、智能化的現代港口。
參考文獻:
[1]陶毅.港口物流與城市經濟發展的互動研究[D].大連:大連海事大學,2012.
[2]丁俊發.港口物流與中國經濟發展[J].上海海運學院學報,2004,25(6):7~9.
[3]汪長江.世界典型港口物流發展模式分析與啟示[J].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12(1):218~223.
[4]李麗.京津冀低碳物流能力評價指標體系構建——基于模糊物元法的研究[J].現代財經(天津財經大學學報),2013(2):7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