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靜/南京理工大學
“農村留守婦女是指因丈夫長期(通常半年以上)離家進城務工、經商或從事其他生產經營活動,而留居家中的農村已婚婦女”[1]目前,農村留守婦女群體在中國已經成為一個龐大的群體,中國農業大學一項研究顯示,全國有8700萬農村留守人口包括(留守婦女、留守老人、留守兒童)其中有留守婦女4700萬人?!耙?005年農村外出務工的勞動力1.3億人來計算,則外出農民工中已婚人數為10621萬人。從已婚的減去舉家遷移的人口數3900萬人(現在大量的進城務工的農民由于生活條件的限制,大部分都處于與家人分居生活的狀態,只有少數攜帶家屬,人數全部加起來占進程務工農民人數的十分之三左右”[2]目前,農村留守婦女在我國當今社會已形成了一個龐大的群體,而且 隨著我國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農村留守婦女群體的數量還在與日遞增。我國農村留守婦女的特點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1、對傳統家庭生活模式的沖擊
由于丈夫常年在外務工,農村留守婦女不僅承擔起了所有的家務勞動、照顧子女、贍養老人的家庭重擔,而且,承擔起了農業生產的責任,包括(購買糧食種子、化肥、農藥甚至是糧食作物的收割等)這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以往傳統的“男主外、女主內”的家庭生活模式。
2、與丈夫長期分居
南京大學社會學教授張玉林在接受《中國經濟周刊》采訪時說,“城鄉分隔”的二元社會制度,使城市成為農村人的絕對誘惑,吸引著鄉村男女成為它的勞動力,而排斥一對農村夫妻共同遷居,又造成多數情況下是一方出走而另一方留守家中。最終,制度的距離轉換成空間的距離。隨之帶來的后果便是與丈夫長期分居,造成留守婦女生理、心理負擔的加重,普遍缺乏安全感。其次給農村留守婦女的財產、人身安全帶來隱患,致使當前農村留守婦女被欺騙、陷害、強奸的新聞報道層出不窮。
1、財產安全
在農村的留守家庭,家里的所有財政大權一般都由留守婦女保管,但是,支配權往往還是以丈夫為主。但現在,隨著以前“男主外、女主內”傳統家庭生計模式的轉變,女性撐起了半邊天。隨之帶來的是,農村留守婦女的社會、家庭地位的提高,在財產的應用方面,也有了自己的支配權。但因為農村留守婦女的受教育水平普遍偏低,平時缺乏財產安全防范意識的教育,又因為,留守婦女的丈夫長期不在家,種種因素,致使農村留守婦女容易成為不法分子騙取錢財的主要目標對象之一。
2、人身安全
丈夫外出打工,長年不在家。家里只剩下婦女、老人、兒童等社會弱勢群體,加之目前我國農村警力制度的不完善致使農村留守婦女的人身安全存在很大的隱患。又因為,農村留守婦女缺乏自我安全的防范意識,這就給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機。更有甚者,受傳統思想觀念的影響,部分農村留守婦女為了保全自己和家人的名譽,面對性騷擾、性侵害事件往往選擇容忍。這使得農村留守婦女經常會處于一種恐懼、害怕的精神壓力下,又因為農村留守婦女的生活交際圈非常的有限,內心的情緒得不到及時、有效的疏解,長此以往,就會給他們的精神健康帶來嚴重的損傷,這也是造成農村留守婦女成為精神疾病易發人群的原因之一。類似種種原由,都對農村留守婦女的人身安全造成了很大的威脅。
因農村留守婦女家庭的丈夫長期在外務工,以前“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家庭生活模式受到了嚴重的沖擊。這使得本該由丈夫承擔的農務、家務勞動,全都壓在了農村留守婦女一個人身上。長此以往,會使農村留守婦女的身體、心理往往遭受著沉重的壓力,在農村,由于農村留守婦女的衛生觀念,生活習慣不良,加之農村衛生醫療條件較差,致使農村留守婦女的健康受到了極大的威脅,很多農村留守婦女患有陰道炎、宮頸糜爛等疾病[3]。又因為,患病后,農村留守婦女不能及時的去就醫,往往是“小病拖成大病,大病拖成了不治之癥”。
由于農村環境與城市相比,相對封閉性,單一性。致使農村留守婦女的自我防范意識較差,又因為農村留守婦女的文化水平較低,平時又缺乏相關加強自我安全防范意識的教育與培訓工作,致使很多農村留守婦女的安全防范意識很薄弱。這就為動機不純的人或違法犯罪分子提供可乘之機,致使農村留守婦女的財產和生命安全常常處于危險之中。
警力不足是當前我國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一大難題,這個難題不僅出現在貧窮的農村,也出現在我國一些富裕的城市與地區。由于基層警力不足,民警經常超負荷工作,積勞成疾甚至累倒在工作崗位上。當農村留守婦女的人身、財產安全受到威脅的時候,由于基層警力不足,許多案件不能及時的得到偵破和處理,會給犯罪分子留下可乘之機。
由于農村留守婦女與丈夫長期異地分居,正常的夫妻性生活長期得不到滿足,致使農村留守婦女的性需求一直處于壓抑狀態;又因為,平日里沉重的勞務與繁瑣的家務,容易造成農村留守婦女情緒方面的煩躁,迫切需要身邊家人的陪伴與心理疏導。因為,丈夫在外忙于工作,夫妻之間打電話聊天的時間比較少,還有許多農村留守婦女為了讓自己的丈夫在外地安心工作,經常是報喜不報憂。又因為農村留守婦女的社交圈比較狹窄。致使她們內心的苦楚與壓力常常無人訴說;甚至每逢佳節希望家人團聚在一起時,丈夫依然在外務工不能回家。長期以往,難免會造成農村留守婦女內心世界的孤獨與寂寞,這在很大程度上,容易導致她們成為一些懷有不良企圖人的行動目標,并對農村留守婦女實施騙財騙色等一些列違法犯罪行為。
政府應加大對農村經濟和政策的支持力度,比如加強對農村醫療、養老、交通等基礎設施方面的資金投入,并鼓勵農民工返鄉就業、創業,為他們提供資金、技術支持,并出臺相關減免稅收的惠民政策。讓更多的農民工愿意回來建設自己的家鄉。這樣可以有效的避免因長期的兩地分居,給農村留守婦女帶來的安全問題。而且,由于丈夫長期不在家,留守婦女會擔心丈夫對自己有不忠的行為,造成了農村留守婦女一直缺乏安全感,影響他們之間的夫妻感情。通過鼓勵農民工回家創業、就業,不僅帶動了農村經濟的發展,而且,有益于使子女獲得更多的關照,減輕農村留守婦女生理、心理上的負擔。
農村社區應多組織一些關于加強農村留守婦女安全防范意識的學習與宣傳工作,從根本上來確保農村留守婦女的安全,比如:
1、舉辦安全防范講座
這需要在地方政府和當地婦聯的聯合組織與推動下,邀請地方的專家和警務人員定期進入農村,為農村中的留守老人、留守兒童,尤其是留守婦女,舉辦安全防范講座,普及法律意識。當他們的人身(面對性騷擾、性侵害)安全、財產安全受到威脅時,敢于在第一時間報警,給不法分子以嚴厲的懲罰。當他們的合法權利受到損害的時候,勇于通過法律的武器,維護自己的合法權利。
2、建立農村閱覽室
我國農村留守婦女的受教育水平普遍較低,政府應加大對農村閱覽室的投入,使農村留守婦女們,通過閱讀的方式,從書本中獲取自身欠缺的安全防范的知識和技能,并在婆媳關系的處理,鄰里關系的和睦以及如何更好的教育子女方面學到一些可行的方法。并且通過看報,看電視,上網更多的了解一下國家的時事新聞與相關惠農政策??梢匀嫣岣咿r村留守婦女的文化水平和綜合素質,從而進一步的豐富了農村留守婦女的精神文化生活。
政府應該出臺相應的推進農村留守婦女隨遷的福利政策,解決農民工家庭進城住房難、看病難,農民工子女上學難的問題。這樣農民工家庭可以生活在一起,減少了農村留守婦女沉重的勞務和家務負擔以及與丈夫長期分居,導致性需求得不到滿足的精神壓力,并且使農民工子女也可以獲得父母雙方的關愛,在城市中獲得更好的教育。從根本上解決了一系列由于農民工夫妻長期分居,而給留守婦女造成的安全隱患。
為了更好的幫助留守婦女緩解家務、勞務方面的精神壓力。需要在社區營造一種關愛農村留守婦女的文化氛圍,同時需要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宣傳馬克思主義婦女觀,進一步堅定留守婦女的理想信念,引導留守婦女群體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弘揚中華民族優良的傳統美德,倡導尊老愛幼的道德風尚,進一步推進農村留守婦女群體的思想道德建設。
1、完善農村休閑娛樂設施
在政府的領導下,完善農村社區的休閑娛樂設施,豐富農村留守婦女的精神文化生活,比如,以鄉鎮為單位,定期舉辦一些廣場舞比賽,演唱比賽、剪窗花比賽等休閑娛樂活動,讓她們在活動中,發現自己的興趣愛好,拓寬自己的朋友圈,使她們原本枯燥乏味的生活變的有滋有味。
2、成立留守婦女互助小組
在農村,丈夫們長年外出打工,家里的重活累活都由留守婦女們一人承擔,但當她們遇到困難的時候,迫于世俗的壓力,她們一般不會向同村的男性尋求幫助。因此,我們需要在農村成立一個由留守婦女組成的互助小組。以“一家有難,眾人幫”的互助理念。這樣,不僅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農村留守婦女家務、勞務上的難題。而且,拓寬了農村留守婦女的朋友圈,當她們遇到生活中的煩心事時,可以找姐妹們傾訴心聲,當然,當她們在生活中遇到開心的事情時,他們也可以相互的分享。
參考文獻:
[1]魏翠妮.農村留守婦女問題研究——以蘇皖地區為例[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06.
[2]趙慧珠.城市化中對農民不利的幾種可能趨勢[J].中共中央學校學報,2005(1).
[3]朱潼歆.對農村留守婦女問題的分析與思考[J].河北學刊,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