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蔚/桂林市中山中學
近幾年,我國行政事業單位不斷深化體制改革、轉變政府職能、提高了公共服務的效率和效果。隨著行政事業單位改革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社會公眾越來越關心行政事業單位信息披露的程度和內容。然而與企業內部控制相比,我國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稍有不足,導致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相對滯后,為此財政部陸續頒布有關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的相關文件并印發了《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規范(試行)》(財會【2012】21號)該規范自2014年1月1日起在全國各級行政事業單位正式實施,共六章六十五條,具體包括總則、風險評估和控制方法、單位層面內部控制、業務層面內部控制、評價與監督、附則等內容,《內部控制》的頒布和實施標志著我國內部控制建設工作又上了一個新臺階,我國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管理將以此為依據更加規范,提高財務管理水平。各個單位通過建立健全相關制度來有效防范舞弊和錯誤的發生,減少腐敗現象,保障會計信息的真實完整,經濟活動合法合規、資產安全和使用有效,促使行政事業單位健康發展,更好的履行社會公共服務職能。
單位領導的重視程度是建立的完善內部控制體系的前提和基礎。目前我國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制度工作建設滯后,內部控制工作在行政事業單位中普及性不強,部分領導沒有真正意識到內部控制對于行政事業單位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僅僅將內部控制作為財務部門的一項工作,因而內部控制的實行大打折扣。在加上相對于企業,行政事業單位的資金來源主要來自于財政撥款,國家對財政資金的使用出臺了很多配套的制度和管理辦法,導致單位領導普遍認為如何合法、合規格的使用資金才是單位財務管理的重點從而忽視了單位內部風險控制工作。以至于目前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管理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比如經濟事項的決策與執行沒有機制的制約監督,執行力較弱;審批控制流程不明確或者過于簡單,只注重事后效果不注重事前風險防范等等,因此提高領導的管理水平并強化其內部控制的意識是現階段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建設的重中之重。
目前,我國大多行政事業單位特別是事業單位并沒有設立內部審計機構或者雖然設立了內部監督機構,但監督人員專業性水平不高、獨立性不強導致內部審計機構的設置情況一般不是很理想。內部審計強調獨立性,但實際上內部審計部門往往由于行政命令受控于行政事業單位領導,同時還要履行內部監督的職責。這種狀態下使得內部審計部門的監督和評價結果也缺乏權威性,使得內審流于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內部控制的執行效果,使得內部控制體系弱化。
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建設的主要流程是梳理單位各類經濟活動的業務流程,明確業務環節,識別風險點,然后選擇風險應對策略,制定風險控制方法并監督執行,將風險降低到行政事業單位可承受的合理水平。目前,我國行政事業單位風險評估體系并不完善,主要體現在風險管理意識不強和風險評估機制缺失兩方面。我國行政事業單位的運轉在其提供公共服務的過程中同樣會面臨各種可能影響目標實現的風險,因此他并不是無風險的。但是多數行政事業單位認為自身沒有從事生產經營活動就沒有產生生產經營風險,從而忽視了行政事業單位在提供公共服務過程中面臨的其他風險,導致其普遍存在風險管理意識薄弱的問題,例如,忽視社會公信力喪失的風險、不重視貪污舞弊的風險、忽略工作效率低下的風險等等。
內部控制能否有效的開展,在很大程度上依靠于行政事業單位負責人對待內部控制的態度。因此,要增強單位內部控制意識,首要的就是要增強單位管理者的內部控制意識,筆者認為可以通過開展專門針對對內部控制的培訓會并要求單位負責人參加,使其充分意識到到開展內部控制的重性,以便單位更好地組織開展此項工作,并把這項工作納入領導干部的績效考核中,在日后的工作中帶領全體員工更好的學習、貫徹執行內部控制制度。與此同時,內部控制也是一項全員參與的活動,在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應當加強宣傳教育,通過在職工中開展各類培訓會、播放宣傳畫冊、宣傳片等教育形式在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構建大家共同認可的價值觀。全體員工共同樹立起正確的內部控制理念,不再將內部控制僅僅視為財務部門內部的工作。同時也可建立獎懲機制,對積極參與內控的員工給予獎勵,調動員工積極性,使單位之上而下全面推行內部控制,完善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體系。
長效的內部控制體系離不開有效的組織控制活動,為實現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目標。在設計有效的控制活動時應當結合行政事業單位的業務特點和屬性,有針對性地設計使用,使控制活動真正發揮效用。例如:不相容崗位的分離。行政事業單位應當合理的設計內部控制的關鍵崗位,確保不相容崗位分離,并且形成相互制約、相互監督的工作機制。這樣做能夠起到事前防范、事中控制的作用,更好的預防腐敗;設立內部授權審批制度。單位應當以書面的形式確立崗位職責、權限范圍、審批程序,對“三重一大”的經濟業務建立集體決策和會簽制度;歸口管理。即對單位的每一項經濟活動確立牽頭部門和聯絡員,按照權責對等的原則實行統一管理和監控,將具體的責任落到具體的負責人頭上,防止各部門相互推卸責任;加大預算控制。預算作為一種約束,規范并制約單位的經濟活動,單位的經濟業務要先預算、后計劃、再實施的流程,不得隨意調整預算。
內部控制的有效執行離不開長效的內部控制監督體系。因此,行政事業單位應建立起必要的內部控制監督體系,建立內部審計部門和審計制度,并且保證內審部門的獨立性和權威性。對內部控制運行中出現的問題及時發現,盡快解決,進一步促進單位內部控制制度體系的完善。同時完善如外部中介機構等外部監督機制,內外形成合力,共同監督內部控制的執行,促使內部控制制度向著更完善的方向發展。
本文介紹了我國內部控制出臺的背景及目前存在的問題,從實際角度出發提出了改善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的建議和對策。內部控制必須從本單位的實際工作角度出發才能建立一個完善的內部控制體系,促進行政事業單位全面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林婷.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制度建設的探討[J].內控與審計,2014(01).
[2]李玉玲.初探如何加強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制度建設[J].財經界,2014(77).
[3]白雪迪,張慶龍.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規范:問題與建議[J].中國內部審計,20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