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迪/西藏民族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節約型社會是指在社會生產、流通、消費的各個領域,通過采取綜合性措施,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資源消耗而獲得最大的經濟以及社會效益,保障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社會發展模式,以節約的方式進行消費為特征的社會體系。它不僅體現了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更是一種全新的發展模式。它要求在生產、流通、消費的各個領域,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各種方面,以節約使用能源資源和提高能源資源利用為核心,以節能、節水、節材、節地、資源綜合利用為重點。來保障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建設節約型社會,是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社會,通過人與自然的和諧來促進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和諧。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樹立和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要求,在企業發展方面通過技術創新和提高管理水平,以來減少單位產出的資源消耗;在區域層次通過對產業結構的調整,提高生產系統的資源利用效率,降低社會經濟發展對資源的依賴程度和消耗程度;在國家社會層次,通過強化和宣傳資源節約意識,改變大眾消費模式,在全社會范圍內建立資源節約型的生產和生活方式。
環境友好型社會是指社會的生產與生活以對生態環境無害的方式進行。由于我國經濟正處于高速工業化和城市化時期,就業壓力大,經濟增長具有強大的內在沖動。但是,我國的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已經達到自然生態環境所能承受的極限,為了使經濟增長可持續,必須解決巨大的環境壓力,必須尋找在不破壞生態平衡,不污染環境的條件下實現經濟增長的路徑。也就是必須以環境友好的方式推進經濟增長。環境友好排除了先污染后治理的環境保護觀,要求必須從源頭預防污染產生。因此,環境友好型社會的核心是保護生態,從源頭預防污染產生。一切污染都是消耗資源和排放廢棄物造成的。從源頭預防污染產生的最有效途徑是減少資源消耗和不排放廢棄物。因此,環境友好型社會首先要求最大限度地減少資源消耗;其次,要對消耗資源產生的廢棄物進行再利用和循環利用;最后,對在目前技術水平和經濟條件下沒有再利用價值的廢棄物進行環境無害化處理。
(1)我國雖然地域遼闊,資源豐富,但是人口眾多、人均資源占有量少、環境容量有限、生態脆弱,人均資源占有量大大低于世界水平,其中耕地、淡水、森林、石油和天然氣分別為世界水平的1/3、1/4、1/5、1/10 和 1/22,是世界上人均資源占有水平較低的資源小國之一,資源相對不足、環境承載能力較弱,眾多人口給有限資源造成的壓力也將愈來愈大。
(2)我國資源相對不足,人均占有量低,粗放型的增長方式造成過量消耗資源,環境嚴懲污染,生態嚴懲破壞。資源和環境與經濟社會發展的矛盾日益突出,已嚴懲制約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危及中華民族子孫后代的自下而上和發展。
(3)后備資源供給不足,潛伏著更大的資源危機。如果不能在地質勘探方面強化投入并取得突破性進展,我國石油、天然氣、關健礦產資源將嚴重衰竭。我國人口持續增長,耕地不斷減少,供水能力緊張,能源緊缺愈加深重,礦產資源不足,后備資源基礎薄弱,資源總需求迅速擴大,各類資源供應長期緊缺,是我國人口與資源、經濟增長與資源供給矛盾的基本格局,資源短缺將長期成為遏制我國經濟發展的瓶頸。
對于建設節約型和友好型社會,政府應做表率,轉變觀念,應成為節約型和友好型社會的代言人,厲行節約,反對浪費。同時政府部門應積極轉變觀念,不只以GDP增長作為政府的唯一追求目標,在經濟發展時不考慮當地的資源、環境承載力,肓目的超前開發、超速發展,造成當地的環境污染、生態破壞嚴重,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失去保障,政府部應樹立科學發展觀,科學合理協調好經濟發展與資源利用的關系,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各地方、各部門、各單位要把這一工作放在重要議程,認真落實。
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很多技術還不夠先進,還有很多技術需要學習,尤其現在要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更加需要科技。要實現新型工業化,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使傳統工業盡快走向先進工業,需要依靠科技進步,不斷提升科技自主創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的轉化,這是我國實現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最重要的支撐力量。國家和社會必須大大增加科學研究和開發的經費投入,還必須努力將發明和專利轉化為生產力,為此必須致力于人才培養和人力資源的開發,否則節約型和友好型社會就難以實現。
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是一種群眾性的工作,需要全國人民達成一致的共識,才能收到明顯的效果。為此要在全社會樹立節約意識、建設節約文化、倡導節約文明,教育每個公民過文明健康科學的生活,形成“節約光榮、浪費可恥”的社會風尚。尤其在學校中大力宣傳,要懂得“誰知盤種餐,粒粒皆辛苦”的辛苦。“勤儉節約”本來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無論我們多么富有,我們都要繼續發揚這種傳統美德。要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和環境友好型社會不僅需要大力宣傳,還要有法律的保障。要制定相關法律制度,還要狠抓落實,注重實效,真正做到“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總之,加快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是一項群眾性很強的工作,是我們十三億中國人的活動。著名環保人士梁從誡曾說:“中國有十三億人口,每個人浪費一點,拿十三億一乘,這個數字就大得驚人。同樣地,如果每個人節約一點,拿十三億一乘,這個數字就相當可觀。”作為學生的我們,應該從身邊小時做起,堅持從身邊的事情做起,從每時每刻做起,從點點滴滴做起。在學習,生活中,每一件小事我們都盡可能的節約:在學校食堂吃飯做到“光盤”行動,吃少打少,在外面吃飯,聚會不鋪張浪費;洗漱,洗衣服用水應節約,不能大桶大桶的浪費,看到沒關的水龍頭應主動關掉,發現壞了的水龍頭應及時向相關部門反應;用電在注意安全的同時也應該節約,在教室自習時,人少就開部分夠用的燈,人走燈滅,晚上睡覺寢室也應關掉燈,以免早晨來電造成浪費;應主動養成節約的習慣,以自己的行動向周圍人宣傳節約的思想……。
如果每個人都樹立起節約和環保的意識,我們節省下來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成果會十分可觀。希望每一個人都開始努力,盡自己所能節約資源,與環境和睦相處,保護好我們唯一的共同的地球!
參考文獻:
[1]李娜.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J].中國科技信息,2009(13):273~274,276.
[2]陽中良,周雪敏.論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構建[J].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學報,2008(04):75~80.
[3]黃國勤.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J].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學報,2008(03):46~51.
[4]孫玉潔.建設資源節約型與環境友好型社會的思考[J].山東省農業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7(01):100~101.
[5]李平.解讀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J].玉溪師范學院學報,2006(07):1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