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書遠/陜西學前師范學院學生處
學生資助是我國高等教育為緩解學校內貧困生日常學習生活經濟壓力所實施的工作,要求學生能夠真實可靠的提供自身的家庭信息,并能充分基于自身所接受到的幫助學會感恩。然而就目前來看,我國高校學生資助工作實施過程中學生在誠信與感恩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問題,并影響了學生資助工作真正有效的落實。對此,針對學生進行相應的誠信感人教育就顯得至關重要。
現階段,條件化誠信是我國當代高校學生中普遍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為學生雖認識到的誠信的重要性但卻未能將其落實到其自身的行為中。而就高校學生資助工作來看,由于其與學生的利益有著密切的關聯,使得有部分學生會選擇放棄誠信。目前高校學生資助中常出現的誠信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的幾個方面:首先,貸款違約現象嚴重。學生優惠貸款是我國針對大學生所普遍采用的一種資助方式,但學生違約的情況卻相對較為嚴重主要表現為學生畢業后離開城市加大了銀行的跟蹤難度,或者是學生本身并不具備足夠的能力償還貸款;其次,虛報貧困證明。我國高校針在確定貧困生方面通常考核的是學生所提供的貧困證明,而有部分學生面對誘惑有時會提供假的貧困證明。
高校對學生的教育培養應充分強調學生的全面發展,這對學生自身的道德素質提出了較高的要求。而感恩作為道德素質中最為基本的內容,也應成為高校學生自身所必須具備的美德。然而在市場經濟飛速發展的社會背景下,受功利性思想的影響,我國有部分高校學生也明顯出現了感恩意識缺失的問題,比如,忽視感恩學校。針對貧困生實施資助是我國高校在人才培養目標下為緩解學生在校學生生活中存在的經濟壓力所開展的相關工作,但有部分學生卻將其看做是學校應盡的義務,一旦學校為未及時發放資助金或者是資助金的額度無法令其滿意,這部分學生甚至會故意抹黑或者是投訴學校。
理論教育是開展一切實踐教學活動的基礎,高校要想切實提高學生資助誠信感恩教育的效果,需高度重視對學生思想上的理論教育和指導。一方面,要在誠信感恩教育中適當地融入一些社會主義義利觀和道德教育內容,以有效充實感恩教育的內涵;另一方面,高校還應從認知層面入手,通過積極開展一系列實踐活動來強化學生對于學校資助體系工作流程和最終目的的認知,使其充分領悟到學校資助的涵義。完善的理論教育體系能夠為高校開展誠信感恩教育實踐活動提供強而有力的指導依據,引導學生將對學校、社會和國家的感恩之情轉化為實際行為,以回饋其他更多需要幫助的人,從而充分體現自己的個人價值。
針對因學校對貧困生評價標準不完善的問題而出現的學生虛報貧困證明的問題,我國高校也應重視針對學生進行誠信管理。一方面,我國高校應重視針對那些有貸款的貧困生對其進行跟蹤與監督,并建立相應的個人貧困檔案,以便學校能及時的對學生的動態進行監督來督促其及時的還款;另一方面,我國各高校應重視對貧困生所提供的資料進行核實,確保能真正對校內的貧困生進行資助。而對于那些存在不誠信行為的學生,學校還必須對其進行教育及懲罰,比如對學生的誠信記錄進行扣分等來實現對學生的警醒。與此同時,學校還應針對學生的誠信情況構建相應的評價體系,以更高的對學生進行管理。
之所以我國高校學生在學生資助中會出現不誠信的問題,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高校現階段仍缺乏完善的學生信用體系,且受社會功利性思想的影響學生資助所具備的利益條件往往對學生有著極大的誘惑。這要求我國各高校在重視對學生進行心理影響來加強學生自身的誠信感恩的基礎上,還能重視加強對學生進行相應的法制教育,通過提高學生的法制意識來強化其自身的誠信感恩意識,并促使學生將誠信從原本的道德層面逐漸轉移到法律層面。此外,國家的法律法規有著較大的強制性,這對轉變我國高校以往對學生實施軟性教育有著良好的幫助,并能更加充分有效的對學生在學校資助工作中存在的不誠信問題進行約束。
綜上所述,針對高校學生實施誠信感恩教育對提高高校學生資助工作中的誠信意識及引導學生學會感恩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基于此,我國高校就必須要給予針對學生實施誠信感恩教育充足的重視,確保能以現階段高校學生在學生資助工作中存在的問題為依據,采用合理有效的教學方式,進而從根本上發揮誠信感恩教育的作用。
參考文獻:
[1]王慧.高校資助體系下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誠信感恩教育研究[J].遼寧科技學院學報,2016(10).
[2]涂德祥.資助體系下受助大學生的感恩缺失與教育重構[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