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思源/西南大學音樂學院
京劇作為我國的“國粹”,與傳統文化一脈相承。近年來,國家大力弘揚和發展中華民族傳統優秀文化,提倡培養和樹立學生文化認同感,增強文化自信心。在此背景下,京劇被納入到學校教育體系中。但由于種種原因,京劇等戲曲學習處于一種尷尬的境地。怎樣才能讓學生接受喜愛傳統戲曲?怎樣使傳統戲曲更好地在校園中傳承下去?需要進行思考,值得關注的是,課外活動與課堂教學同屬學校課程資源,同樣具有傳承文化、傳播文化的職能和相應的教育價值,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由此,筆者以X大學附中“京劇社”為依托,據此,探討京劇與學校課外活動結合的途徑與手段。
以京劇為內容的音樂課外活動,蘊含豐富的教育資源,與音樂課外活動倡導的引導學生弘揚民族精神,增進集體意識,提高道德素養的要求相契合。由此,京劇進校園的目的與意義,應立足于學生終身發展、立德樹人。一方面京劇進入學校領域中,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京劇傳承不容樂觀的現狀,拓寬京劇傳承渠道,擴大欣賞群體,提高學生興趣和審美能力。另一方面,京劇蘊含的精忠報國、懲惡揚善等內容,是人生品格的重要養料,可以潛移默化的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達到“寓教于樂”的效果。
學習內容的選擇應滿足學生身心發展規律,以豐富多彩的內容滿足學生的學習期待,可以涉及京劇化妝學習、戲曲服飾介紹、傳統文化知識、京劇舞臺實踐、德育文化等方面。另外依據學生興趣與條件,因材施教。比如將唱腔學習分為青衣、花旦、小生、老生等類別;基本功練習分為形體訓練、臺布訓練、水袖練習等類別。同時京劇通過自身的藝術形式塑造了許多仁人志士,蘊藏著許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將這些養料融入到日常的練習中,如,在學習唱段前,可對唱段創作背景或歷史典故介紹,在學唱時,講解唱詞的內涵,使學生了解京劇的發展歷史和藝術特色,而不只是演唱幾個片段。在潛移默化中接受傳統文化的熏陶、提高欣賞京劇的能力、辨別是非的能力,培養優良的道德情操。
以多樣化的教學方式,達到良好教學效果。在課外活動中,學生是活動的主體,京劇學習的目的也不在于學生演唱、表演多少首曲目。重視戲曲傳統“口傳心授”的方法,通過教師或多媒體的的示范,使學生直觀感受、模仿學習。此外,在教授之余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空間,引導學生結合自身的實際,對曲目進行創造性、探索性的表演,加強社員之間的交流切磋,增進彼此對曲目的理解。
1、基于校園的京劇實踐活動
京劇社團通過參與校園藝術實踐活動,如,學校藝術節、重大節日演出等活動,實現學生演出—學生觀看,吸引更多的學生投身到京劇的學習和實踐中。定期舉辦京劇知識的講座、社團匯報演出等,在輕松活潑的氛圍中傳播京劇文化。在此基礎上,可以邀請京劇票友或京劇表演藝術家等人士,來校演出與交流,學校之間也可以相互交流演出,擴大京劇的普及范圍。
2、面向社會的京劇實踐活動
實現京劇的普及,重要的是要營造一個良好持久的社會環境,這就需要學校與社會緊密聯系起來。立足于學校社團,鼓勵學生走出去參加各類戲曲活動。如,欣賞民間藝術團體的演出、參加區、市級節假日京劇藝術系列活動、文藝匯演以及公益性的社會服務演出等,這樣就將京劇學習置于社會的大背景下,有效整合和利用京劇的文化資源,也使京劇還原到本來的面貌,在自然的環境中感受體會京劇文化的魅力。
京劇社團不同于學生自發組織的社團,它各個環節都離不開教師的參與,且對京劇演出所需的服飾、化妝、道具都有一定的需求。所以,需要學校給予幫助,提供活動場所,必要的活動經費,配備專業的指導教師。在此基礎上,完善管理制度,一方面是學校對于社團的管理,另一方面是社團內部的管理章程。包括社團的活動時間、社團負責人選拔、日常事務及活動的策劃管理、物資設備的管理、社員的出席記錄與管理、優秀社員的評選與獎勵辦法等方面。形成權責清晰、分工明確、嚴格執行的管理體系,為京劇社團活動的開展提供保障。
現代社會的文化生存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傳統音樂原先的生存條件不復存在。學校是傳承傳統文化的重要領域之一,有義務和責任幫助學生了解、接觸傳統文化,培養文化傳承的責任意識。讓學生成為文化傳承的“媒介”,培養大量京劇欣賞的觀眾,推動京劇的普及。京劇社團這種形式拓寬了京劇學習的時間、內容、深度和廣度,通過多種多樣的活動內容和活動形式,鞏固和發展學生對京劇的興趣愛好,引導學生弘揚民族精神,增進集體意識,提高道德素養。與課堂京劇教學協同成效,成為傳承傳統文化的重要陣地。
參考文獻:
[1]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支持戲曲傳承發展的若干政策[Z].2015-7-11.
[2]中宣部,教育部,財政部,文化部.關于戲曲進校園的實施意見[Z].201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