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傳超/廣東機電職業技術學院經濟貿易學院
高等職業教育是我國國民教育體系中高等教育的一種類型和層次,與高等本科教育相比,更強調對職業的針對性和職業技能能力培養,是以社會人才市場需求為導向的就業教育。多年來,黨中央、國務院把職業教育作為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和教育工作的戰略重點,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使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實現了跨越式的發展,創造了21世紀初世界高等教育發展史上的奇跡,成為中國高等教育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高等職業院校學生大部分是通過高考進入學校學習的學生,近年來隨著高等職業招生規模和招生類別的變化,高等職業院校學生來源也越來越多樣,學生自身之間存在著較大差別,但總體來說,基本具有以下兩個特點。
(1)文化課水平相對較低,文化素質參差不齊、自我控制差。通過幾年的學生管理工作發現高職院校的大部分學生家庭條件一般,父母文化水平及從事工作層次整體不高,父母忙于工作與學生的交流不多,疏于學生的管理、引導,導致高職學生文化基礎差、自控能力差,缺乏學習主動性,學習成績相對較差。因此,這些學生往往綜合能力不高,主動學習意愿更是不足,缺乏良好的學習習慣。
(2)參與活動的積極性不高。大部分學生認為他們進了高職院校,只要在校期間每門功課及格,他們就可以這樣無憂無慮的度過三年的光陰,然后順利拿到畢業證。特別是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和對學校生活的逐步適應,對生活、學習的激情逐漸消退,導致不愿意不主動參加專業技能活動和第二課堂文化活動等。
(1)以趣味性、多樣化的活動形式為載體開展班級微活動落實好十九大精神首先是要學習、了解十九大精神,通過以班級為單位開展學習活動,以展示本人、家庭、身邊生活環境變化以歌唱、快板、書法等適合個人特點的方式來加深對十九大報告內容的理解,讓十九大報告真正入腦、入心。從而達到通過實際行動落實十九大精神的目的,凸顯高職學生的特點。
(2)以專業實訓課程內容為依托開展相關活動。由于高等職院學生基礎整體一般,在學習專業知識時呈現出來的精神狀態比較懶散,學習的主動積極性不高,但涉及需要動手實操的相關課程時,學生課堂活動氛圍比較活躍,通過實訓課程中投入實訓設備的發展變化,讓學生逐步了解各種機械的發展歷程,正是十九大中提到的建設創新型國家的縮影,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讓學生在實訓中有機會提升動手能力和知識儲備,充分感受我國經濟發展的成果,通過投入實訓設備的大量資金,深刻體會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優先發展教育事業的決心和信心,展示國家對教育的重視,充分體現有限發展教育事業。
(3)以就業為導向開展職業技能競賽,在競賽中提升榮譽感。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就業是最大的民生,要堅持就業優先戰略和積極就業政策,實現更高質量和更充分就業。要想實現這些目標必須要求學生有相應的技能和知識,而在缺乏主動學習的高等職院學生中通過開展技能競賽的方式來提升技能、增強知識應用是比較有效的方法,堅持按勞分配原則,完善按要素分配的體制機制,促進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是體現知識和技能價值的最直觀、最有效的方式,讓能者多勞、能者多撈(收入)成為常態,提高其學技能、學知識的積極性,使技能、知識和就業密切相連,在競賽中提升技能,在就業中提升收入等。
(4)讓一線教師做好落實十九大精神的媒介和榜樣。教學一線教師是代表學校與學生接觸的終端人員,不但肩負這傳授知識和技能的責任,更是擔負著授業解惑、立德育人的重任,高等職院學生本身比較松散,教師在教學過程不僅要督促監管學生主動學習,更要引導學生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同時,教師在教學、備課的過程中必須把十九大報告內容和精神融入到課堂教學第一線,充分利用多媒體、網絡等科技手段向學生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展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變化,讓學生在課堂上就能潛移默化的汲取十九大精神,在以后的生活、學習、工作中時刻以十九大精神為指導。
(5)以宣講和十九大知識競賽為依托,快速直接覆蓋全體同學。組建十九大精神宣講團和開展知識競賽是最直接有效的宣傳落實方式,通過宣講團成員對十九大精神進行解讀同時結合自身相關經歷,面對面與學生進行交流,讓高等職院學生盡快進入學習狀態,形成學習濃厚的氛圍,同時輔以知識競賽進行強化,以達到真正學會、弄懂、會講會用的目的。
十九大是中國共產黨史上一次重要的會議,在報告中指出我國現在正處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階段,并確立習近平新時代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思想等偉大成就,而高等職業院校學生是我國高校畢業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家建設的生力軍,是將來中國生產技術、技能改革創新的中流砥柱,只有用十九大精神武裝頭腦,在學習、工作、生活中以十九大精神為指引,才能為建設美麗中國、創新型國家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何成,屠甜.淺談如何做好新形勢下國有企業宣傳思想政治工作[J].商業文化(下半月),2012(04).
[2]劉承斌.如何做好新形勢下企業的思想政治工作[J].東方企業文化,2014(1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