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小紅/江蘇省泰興市笫四高級中學
學生對聲音信息、圖像信息、視頻信息的敏感度相對較高,教師通過利用學生這一心理特點,將影視資源引入歷史教學課堂,提高學生對歷史知識的敏感性,激發學生的創造性與發展性,使學生能夠全面發展。
受我國傳統教學理念的影響,教師長期主導教學課堂,對學生進行填鴨式教學,學生長期處于被動的學習地位,極大程度上降低學生對知識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抑制學生的求知欲,限制學生的創造力,降低課堂學習效率。因此,在新課程改革理念中,明確規定在現代化教育教學工作中應突出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創造力與創新力,提高學生實踐應用能力。歷史課程作為記載、解釋一系列人類進程歷史實踐的學科,是對某個時期發展進程的總結與映射。現階段不少影視作品均是對歷史典型事件進行二次加工而生成的,其素材來源歷史,并更具不同歷史書籍的記載對其進行編寫、整改,因此,影視作品具有較強的直觀性、生動性與形象性。將影視作品引入歷史教學活動中,能夠拉近學生和歷史之間的距離,使學生能夠在觀看歷史影視作品中與歷史人物產生相應的共鳴,充分激發學生對歷史課程的學習興趣。
為確保影視資源在高中歷史教學活動中能夠充分發揮其作用與價值,教師應根據實際教學情況,科學的對歷史教學課堂進行設計,確保課堂教學活動分配合理。例如,教師在講授《商鞍變法》的相關歷史知識時,教師可在課前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向學生播放一段電影《英雄》中秦國進攻軍隊的壯觀畫面,使學生能夠通過觀看這一段簡短的電影畫面,在較短的時間內將學生的思維意識拉入課堂,全部投入到影視片段的欣賞活動中,從中感受到來自秦國發展的震撼,體會到秦國當時發展的強大;教師結合實際的教學內容,運用巧妙的語言對學生進行引領,將學生的思維意識從電影畫面轉移到教學課堂,通過學生自由閱讀歷史教材,從中了解秦國在進行商鞅變法前的國家形象;學生小組結合進行自由討論,將影視片段與教學內容結合在一起,對比秦國在商鞅變法的前后變化,從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總結問題順利完成本次歷史課程的學習活動。在這一教學活動中,影視資源在其中占據重要的引導作用,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充分激發學生對歷史教學內容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學習與討論的積極性與主動性,使歷史探究與總結活動能夠順利開展。
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應保證重點突出,明確教學重點,使學生能夠對所學知識有一個清晰的認識與了解。歷史知識是前人智慧與汗水的結晶,與高中生的實際生活聯系相對較少,不少學生在學習歷史課程過程中均會感到枯燥、無味,且學習過程比較吃力,學生無法準確把握教學內容的重點與難點,知識缺乏系統性與準確性,極大程度上制約學生歷史技能的提升。從現階段高中教學中所使用的歷史教材來看,歷史課本中不同的知識與技能均配置有與之相關的文字資料和圖片資料,學生在學習過程長期處于一個對歷史知識的淺層認知狀態,無法對知識進行深入研究,極大程度上制約學生創新能力與創造能力的發展。教師在歷史教學活動中,根據實際的教學內容從互聯網平臺下載一系列優秀的影視資料,教師按照歷史課堂上的實際教學情況,將影視資料有序的穿插到教學活動中,逐一向學生進行展示,豐富教學課堂,實現歷史畫面的再現,突出教學重點與教學難點,加深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認知與理解,提升教學質量。
為突出歷史教學知識的重點與難點,教師應正確把握影視資料的放映時間,確保在最短、最佳的時間內容將影視資料放映出來,使學生能夠快速的將影視資料與教學內容結合在一起。例如教師在講解“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相關知識時,教師先基于學生一定自由學習的時間,學生通過開展自主性學習活動、合作性學習活動、探究性學習活動,對歷史課本中的相關知識進行閱讀、分析與討論,教師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提出的這一歷史畫面利用多媒體設備播放出來,并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在香港、澳門回歸以及其國際會議中所提及的新聞畫面進行播放,以此加深學生對“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應用價值與發展價值的理解與認知。
綜上所述,影視資料容音樂資料、美術資料、動畫資料、科技資料、舞蹈資料等多項信息為一體,具有多樣性、豐富性、全面性與系統性,將其運用到高中歷史教學活動中,有助于高中歷史教師沖破傳統教學模式的束縛,改變傳統教學模式,豐富教學內容,優化教學體系,突出教學重點,全面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培養學生自主性學習能力、合作性學習能力與探究性學習能力,使學生能夠全面發展,推動高中歷史教學的發展與進步。
參考文獻:
[1]沈榮先.讓課堂活躍起來——論影視資源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J].才智,2013(36):13~15.
[2]馮李媛,高峰.影視史學理論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J].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41(S1):178~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