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欣然/河北大學
美國Fitzgerald(1990)提出了最具功能功能性的實證定義,許多性騷擾研究都采用此定義,依情節輕重,分為五個等級——性別騷擾、性挑逗、性賄賂、性要挾、和性侵害。
本文中,針對兒童的性騷擾是指以某種利誘或威脅為工具,將自己的性要求強加于兒童,迫使其服從自己的性意志。針對兒童的性侵害是指以權威、暴力、金錢或甜言蜜語引誘、脅迫18歲以下的兒童并與其發生性活動。
據公開報道僅2014年,被媒體曝光的兒童性侵害案件則多達503起,是2013年同比的4.06倍。近兩年曝光頻率居高不下,受害者呈低齡化趨勢。此外,還有眾多未被曝光的兒童性侵害事件。
(1)兒童性知識了解少。受傳統觀念的影響,“性教育”這個話題一直被回避。家長避而不談、學校教育中相關的課程設置不足或教師“不好意思”去講解造成絕大多數兒童對性的了解幾乎為一片空白。兒童性知識的缺乏使其必要時缺乏自我保護意識,有時甚至意識不到施害者對其做出的性侵害。
(2)農村留守兒童受害居多。農村學校安全教育與城市差距較大,農村兒童懂的性知識較少;同時,隨著城市化的不斷深入,出現了規模巨大的留守兒童群體導致其缺乏家庭監護,這是施害者對農村留守兒童加害的主要原因。
(3)多為熟人作案。施害者的職業包括教師、鄰居、親屬、同村居民等。兒童受到侵害后,由于年幼無知或難以啟齒,或受到威脅不能及時報案;有的則監護人顧慮到受害兒童的名譽不愿報案,私下了結,使施害者沒有得到應有的懲處。
2014年,我國“女童保護”公益組織曾對3482名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遺憾的是知道什么是“性教育”的兒童僅占20%。在受訪的394名教師中,49.7%從沒有對學生開展過性教育,在受訪的337名家長中,對孩子進行過性教育的未超過半數。
加強兒童防性侵教育的必要性與重要性,總結為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加強兒童防性侵教育可有效降低兒童性侵害事件發生率。加強兒童防性侵教育,增加兒童防性侵犯知識,使其能夠在必要時做到自衛與自救、及時尋求他救,降低性侵害事件的發生頻率。
第二,加強兒童防性侵教育,是對兒童自身身心發展規律的尊重。受傳統觀念禁錮,在學校教育中對性知識的避而不談,使兒童缺乏對自己生理特點和性別角色概念的了解與認識,進入高年級后面對自己身體特征的變化容易產生自我同一性和性別角色混亂等問題,阻礙了兒童身心的健康發展。
第三,加強兒童防性侵教育,有利于促進社會建設。兒童防性侵工作是一項社會建設的系統工程,涉及到學校、家庭、社會方方面面,涉及教育、管理、應對處理各個環節。
正因為兒童防性侵工作是一項社會建設的系統工程,所以加強兒童防性侵教育需要在社會各個層面去努力,這其中主要包括學校、家庭、社會等,而每一層面又有著多維度的要求,以下簡要提出一些教育實踐的策略指導。
首先,在學校教育方面,要使兒童防性侵教育更具針對性和操作性,最重要的措施就是讓防性侵教育真正“走進課堂”。真正“走進課堂”包含三方面的具體要求,一是增加安全領域課程的設置比重,增加性教育課程比重;二是在增加課程設置比重同時,還要改善教育活動設計,提高學校防性侵教育質量。教師不能像講理論課一樣讓學生死記硬背,機械掌握概念,而是要進行適當的情境創設、增添適當的游戲環節,真正讓防性侵教育知識內化。三是為兒童提供團體心理輔導或是為不幸受侵害的兒童提供及時的個人心理輔導,以減少他們的愧疚感、自責感與羞恥感。
其次,在家庭教育方面,最重要的就是要改變家長的性教育理念。受中國傳統價值觀念的影響,“性”方面的知識家長總是讓孩子避而遠之或進行誤導。例如當孩子問起“我是從哪兒來的?”,很多家長都會說“不知道”或是開玩笑說“你是垃圾堆里撿來的”。實際上,正確的早期家庭教育對兒童入學后的學校教育起到了奠基作用,作為家長,應正視兒童提出的性疑問,給予正確恰當的解答,同時密切家校合作,一同在防性侵教育的實踐過程中為兒童保駕護航。
最后,在社會方面,最重要的是為兒童防性侵教育提供保障——增加和完善法律法規,切實維護兒童的利益;凈化網絡環境,隨著互聯網信息技術的發展,網絡資源魚龍混雜,兒童抵抗誘惑能力差,很容易通過網絡受到性侵害,因此在提高兒童自我控制力的同時,應規避通過互聯網對兒童造成的性侵害事件;同時,當兒童不幸受到性侵害后,社會輿論的寬容對兒童也是一種無形的保護。
參考文獻:
[1]林甲針.構建兒童“性”防線[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
[2]白哲銘,張宇,魏婧,閆涵,袁博.我國兒童性侵犯案件現狀及防性侵教育進展[J].法制博覽,2016(0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