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智洋/吉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精準扶貧理念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發展到過渡時期、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的宏觀背景下提出的一項戰略決策,它既符合社會主義的本質——實現共同富裕的要求,又是黨和國家領導人在不斷認識國家發展的問題、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經驗總結的基礎上做出的科學決定,而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一直都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創建的基礎和原型,本文將二者結合起來研究旨在說明精準扶貧理念的正確性和科學性。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中的制度貧困論可以看做精準扶貧的理論淵源。馬克思主義在貧困問題上的研究主要還是在資本主義的宏觀背景下做出的系列分析,一方面,它認為資本主義的生產制度具有剝削性、是造成貧困的根源,同時又提出通過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可以解決這個本質上的問題;另一方面,其論述的不足之處就在于并沒有將貧困的現實放到社會主義制度上進行詳細的解釋說明,精準扶貧的理念是黨和國家領導人重新審視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系列問題,尤其是將縮小貧富差距、促進社會公平和正義以及突出解決三農問題等作為精準扶貧開發的重點工程,其無論是在理論上還是實踐意義上都具有中國特色和重要的戰略意義。中國的扶貧開發工作始于20世紀80年代,隨著社會生產力水平的日益提高,貧困人口在不斷減少、人民的溫飽問題逐漸得到解決,扶貧的工作成是舉世矚目、有目共睹的,而在國際經濟進入新常態、十九大上提出的社會主義矛盾已經轉變的宏觀背景下,扶貧的理念和措施都應有所調整和創新。
由此可以得出:精準扶貧理念一方面是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中對貧困的制度性論述下做出的科學決策;另一方面,它又詳細闡述了在社會主義社會中應當如何認識理解貧困、并且應當如何通過扶貧的體制機制創新實現扶貧“質”和“量”的雙重提升。所以,我國精準扶貧理論是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運用和創新發展。
精準扶貧理念在中國不同貧困農村地區的推行和落實為千千萬萬的農村貧困人民帶來福音和福祉,筆者根據調查研究給出以下幾項具有代表性的綠色扶貧理論發展成果:
江西廣昌縣是撫河的發源地,其生態優美、山清水秀,但是在精準扶貧政策推行以前,由于農業生產粗放化導致生活水平一直處于很落后的水平,且在農業生產過程中為了追求效益,生態環境破壞問題層出不窮。而在綠色扶貧理念的推行和治理下,黃花梨虬枝上栽種鐵皮石斛既保護了當代土生土長的綠色植被,又通過居民在相關企業入股的方式實現了經濟創收;另外,將該縣全域領域內的封山育林措施與脫貧攻堅措施的結合,針對建黨立卡的貧困戶,創設了281個相關林員崗位,直接為其帶來228.35萬元的工資年收入,真正做到了“一人護林、全家脫貧”的目標;最后,“公司+基地+合作社+貧困戶”扶貧產業模式的推行既充分實現了當地人力、土地、資金等相關生產要素的合理配置,又使當地農業生產更加產業化和現代化,增加了農產品附加值、實現了農民創收。
廣西凌云縣以綠色扶貧理念為基準,充分利用當地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的優勢,因地制宜、科學發展,主要通過三項具體措施實現了脫貧攻堅。首先是走生態循環發展道路,具體而言,集合當地六個主要貧困村,以合作社的方式對當地特色農產品例如芒果、大青棗、油茶等以及特色養殖業例如土雞、土著、黃牛等進行規模化和產業化的生產發展,并且配合以“公司+村集體+合作社+貧困戶”和“能人+村集體+合作社+貧困戶”等模式實現了當地農業生產的發展和創收;其次是接力幫扶、確保發展,具體而言,廣西凌云縣各屆書記總是按照前任的發展思路和政策措施進行合理有序的推進,始終秉持著“生態立縣、綠色發展”的理念進行區域發展的合理布局,并且針對區域發展面臨的自然生態環境問題例如石漠化等,通過將精準扶貧、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倡導以及石漠化治理的合理結合實現了當地的可持續發展;最后是建立牢固的基層自治組織,即主要通過對當地居民的思想道德素質教育轉變群眾發展理念,以理念的指導和眾人一心為外部支持。
總而言之,精準扶貧作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一項重要創新理念,其發展的前景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但是無論如何,都還是需要來自國家、社會以及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配合和有序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