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陽師范大學
實踐教學是按照這一認識的基礎上,為實現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具體要求而展開的實踐活動。南京師范大學學者楊啟亮先生提出“教育碩士的教學需尋求一種新智慧,即尊重教育碩士的實踐優勢和從事教育和教學實踐研究的優勢,弄懂基礎教育和基礎教育管理的實踐,學習并運用案例教學等適合于專業學位教育的新教學方式。”因而,學生可以在理論知識的學習過程中,學到實踐后總結的知識與技巧。
目前全日制教育碩士實踐教學能力的培養,具體形式包括:案例教學、課堂觀摩、課例分析、模擬教學、教育見習、教育實習、教育研習等幾種常見形式。全日制教育碩士實踐教學過程中的教學方式應該符合靈活多樣性的原則,努力將現場教學、案例教學、討論式教學等教學方式落實到實踐教學過程中,實現全日制教育碩士培養以實踐性為中心的培養目標。
全日制教育碩士實踐教學能力培養過程中,實踐教學目標定位、實踐教學內容、實踐教學形式、實踐教學基地、實踐教學考核評價制度、實踐教學經費投入、實踐教學指導教師、實踐教學日常管理八個影響因素相互聯系、不可分割。增強全日制教育碩士實踐教學能力,是實現全日制教育碩士培養目標的首要任務。通過對收回的調查問卷進行數據匯總與分析,總結以下問題:
第一,高校實踐教學目標定位不明確;第二,高校實踐教學基地匱乏,且實踐教學基地建設不完善;第三,高校對實踐教學的實習過程缺乏全面研究,實踐教學形式多樣化程度不高;第四,高校實踐教學考核評價制度不完備。
全日制教育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實踐教學質量提升的對策,首先各高校要明確教育碩士實踐教學目標和要求。隨著將國家承認學歷的應屆本科畢業生納入到教育碩士報考條件中之后,生源來源途徑的不同是全日制教育碩士研究生培養過程中所面對的新挑戰,來自不同專業、不同學校的本科生,擁有不同教育背景,具備不同的學習教育基礎,增加了實現全日制教育碩士培養目標的難度。
首先,各高校以實踐教學基本目標的實現為前提,再根據全日制教育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的不同實際情況,制定不同培養方案,實現具有針對性的實踐能力培養細分化目標。不但要強調增強全日制教育碩士研究生教學技能和教學管理能力,更應該強調研究生對基礎教育問題的研究能力,分析解決教育問題的能力,使研究生能夠提升教育理念、采用不同的教學手段、探索新的教學方法。
其次,建立統一的全日制教育碩士研究生實踐教學基地遴選和建設標準,容納學生能力強、規范運作程序、穩定發展的實踐教學基地是全日制教育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實踐教學能力培養的重要保證。
2014年全國教育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指導委員會發布了《關于評選“全國教育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聯合培養示范基地”的通知》[教指委發(2014)07號],對教育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聯合培養示范基地的建設內涵公布了“評選辦法”,高校可參照“評選辦法”中對示范基地“評選條件”來遴選基地,對基地承載研究生實習能力可規定為:每年能接納教育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實習的人數不少于15人,并至少涵蓋三個及以上的專業或專業方向,研究生在示范基地實習實踐和研究的時間不少于一個獨立學期;對基地指導教師隊伍質量可規定為:具有高水平的指導教師隊伍和雄厚的教學科研力量,特級教師數量不少于5人;對基地建設和經費的投入可規定為:每個基地每年投入不少于5萬元,用于基地碩導培訓、研究生實踐工作室建設、研究生優質精品示范課程打造、研究生教學案例庫建設、研究生生活住宿基本保障等,高校與基地合作建設的時間不能少于三年。
再次,各高校普遍缺乏明確而系統的實踐教學規劃。部分培養院校或直接從事全日制教育碩士研究生培養的院系缺乏對不同實施階段、不同形式的實踐教學環節之間關系的全面考慮,缺乏對不同形式實踐教學所要實現的特定目標和要求的深入研究,因而缺乏落實各重要實踐教學形式的貫徹和落實。案例教學、課堂觀摩、課例分析、模擬教學、教育見習、教育實習、教育研習是全日制教育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實踐教學能力培養的幾種常見形式。每一種形式對于不同的學生產生不同的意義與作用。教育見習、實習、研習的具體操作過程與時間的協調,各個高校應互相借鑒、相互學習,深入貫徹和落實三個重要環節,才能夠實現實踐教學能力培養目標。
綜上所述,目標的實現過程監督,目標實現結果檢驗,評價是保障目標完全實現的重要環節。評價過程主要包括實施評價的人員、評價的內容、評價的方式。實施評價的人員應來自教師、研究生和學生(實踐教學基地的學生)三個方面為主;評價內容要以實踐教學內容為依托;評價方式應注重過程性評價;結果的呈現形式要多樣化,要把定性評價和定量評價相結合,使評價更具有全面性和科學性,建立健全實踐教學考核評價體系,為學生實踐教學能力的培養提供制度保障。
參考文獻:
[1]楊啟亮.教育碩士專業學位教育實踐中的問題與解釋[J].教育發展研究,2005(6):77~80.
[2]熊玲,李忠.全日制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教學質量保障體系的構建[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0(10):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