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濟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核心素養”是來自于英文“Key Competences”,屬于舶來概念。截至目前,無論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經合組織、歐盟,還是世界先進國家對核心素養的界定還不統一。但是,他們認為,核心素養是一個源于知識能力又寬泛于知識與技能的概念,同時強調了積極心態和責任心的個人態度因素。針對我國具體國情,大學生核心素養應該以科學性、時代性和民族性為基本原則,并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所以,我國大學生核心素養是指大學生在成長階段形成的教育理念,與終身發展的目標相嵌套的關鍵能力與必備品德[1]。具體而言,應該包括健康生活、責任擔當、人文底蘊和實踐創新等方面的核心內容。
整體看來,人文素養與科技素養是構成大學生核心素養的兩個重要維度。其中,大學生的人文素養包含人文精神與價值觀;大學生的科技素養包含專業知識技能、實踐創新能力以及應用能力。人文素養是其他素養形成和發展的基礎,而且又直接影響大學生的世界觀、價值觀與人生觀。所以,大學生人文素養的培育是高校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效載體,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大學生人文素養的重要坐標[2]。第一,大學生的人文素養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同根同源,兩者皆是在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產生的,而且它們都經過了改革發展的實踐和創新,也借鑒了西方文化中積極的因素[3]。第二,大學生核心素養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養目標具有一致性,其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中國特色社會事業的發展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共同價值的認同基礎,而大學生核心素養有助于培養社會主義合格人才。第三,大學生核心素養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培養目標,注重培養大學生正確的價值取向。因為大學生核心素養是專業知識、實踐能力和心理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大學生核心素養既需要知識能力層面的培養,也需要價值觀層面的引導。所以,大學生核心素養的養成離不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指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可以為大學生提供科學、理性、全面發展的價值觀形成必要的基礎。
經過改革開放四十年的發展,“中國當前社會從生產力到生產關系再到文化價值觀和社會心態,都在發生轉型,原有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生產關系和分配關系在轉型,階層在轉型分化,生活方式和文化價值觀都在變化轉型”[4]。現實矛盾的多樣化和個人主義、功利主義以及歷史虛無主義等社會思潮給大學生價值觀的形成帶來了負面影響。與此同時,近二十年的高等教育擴招工作中,人文素養的培育并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大學生人文素養的缺失支教引起了一系列教育危機,集中表現在以下幾方面:首先,阻礙了社會使命和社會責任感的實現。教育部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提出,高等教育需要滿足青年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并滿足他們適應社會并進一步發展的要求。因此,大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要能夠滿足學生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所需要的知識能力,并努力實現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可以說,大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是高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內在規定。
大學生是我國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對象。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高等教育在招生數量和辦學規模上不斷提高。《2016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已經達到42.7%,與可查詢的國際數據比較來看,我國教育普及程度已經超過中高收入國家水平[5],接受高等教育業已成為中國廣大青年學子實現人生價值的重要途徑之一。顯然,針對大學生的核心價值觀培育和踐行工作已經成為高校工作的重要內容,而借助人文素養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科學的、合理的實踐路徑。
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成為借助人文素養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到大學生核心素養的理論落腳點,而開展關于人文素養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宣傳教育工作成為實際工作的切入點。“作為一種核心價值理念,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不能靠強制性手段來實現,其培育的關鍵環節是通過理論點化、精神激化、道德教化、實踐強化,最終實現價值固化的標準”[6]。
由于我國正處以社會發展的轉型期,培育大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新時代中國的發展要求。廣大的青年學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的堅實力量,理應自覺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如到自身素養體系之中。只有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自身素養體系的價值取向,大學生才能來學習、生活和工作與社會發展趨勢相一致,才可能為自己施展聰明才智尋找到最佳的土壤。如果核心素養中缺失社
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無論是在學校的學習,還是在以后的工作中,都很難為社會的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為了實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大學生核心素養體系,必須堅持理論創新與教育理論更新同行。在高校“立德樹人”的系列工作中,切實推進社會主義黑心價值觀的認同有效融入到大學生的核心素養中。其中,首要完成的任務就是要求高校工作者明確大學生核心素養的定位。高校工作者需要遵循“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教育規律,高度重視在我國加速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關鍵時期,認同與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論和現實意義,從高校的歷史使命和時代要求的高度全力推進大學生核心需要的培育工作。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核心素養的主體是大學生,為實現這一行為必須充分發揮大學生的主體性作用。這樣有助于幫助大學生樹立世界觀、價值觀與人生觀。為此,高校應轉變教學模式,在培育大學生的人文素養和科技素養的過程中,著力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促使大學生可以自覺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并為形成核心價值素養體系指明方向。
在理論創新、更新教育觀念以及轉變教育模式的基礎上,還需及時更新教育載體,實現教育載體的多樣化,即有效推進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的校園文化育人功能。將校園文化建設落到實處,使人文精神成為高校校園的一種必需,讓人文社會科學的學習成為學習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自身的屬性決定了它與生俱來的育人功能,它可以實現潛移默化的、持續性的對大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發揮影響。因此,充分發揮校園文化的育人功能,有利于實現大學生從被動接受到主動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重要轉變,有助于真正內化為大學生的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林崇德.21世紀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研究[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58.
[2]鄒佳锜.當代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與踐行分析[J].課程教育研究,2015(04):26.
[3]韓喜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與高校的責任[J].中國高等教育,2014(07):7.
[4]葛晨虹.中國社會轉型期面臨道德問題的解讀與思考[J].齊魯學刊.2015(1):72.
[5]陳寶生.優先發展教育事業[M].黨的十九大報告.北京:黨的十九大報告,2017:337.
[6]馮留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的路徑探析[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