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慶商務職業學院
高職教育的要求是,以適應社會需要為目標,以“應用”為主旨構建課程和教學內容體系,增強學生的職業能力,突出實踐能力培養。為適應這種要求,各高職院校在構建人才培養方案中,都精心設計了符合職業需求及具有專業特色的教學評價體系,但是,很多高職院校學生的考評體系普遍存在對理論知識的學習而忽視了職業能力的評價,無法從考評的結果中判斷出來學生是否已經掌握了課程的學習,具備專業能力的要求,特別是數字剪輯技術這門實操性非常強的課程,嘗試考核方式的改革,對于提升學生的職業能力和職業素養十分必要。
教育部《關于加強高職高專教育人才培養工作的意見》指出:“高職高專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培養擁護黨的基本路線、適應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的,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的高等技術應用性人才”。
就業導向決定了在高職教育中,從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課程結構的設置、考評體系的構建,必須以滿足企業需求的人才為前提。高職教育主要培養的是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動手能力、團隊合作精神、人際交往能力,全面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
目前大部分高職院校數字剪輯技術課程的考評體系通常是以卷面考核為主,考勤和平時作業為輔,各占一定的百分比,綜合起來進行評定。卷面考試又分為兩種形式,一種是筆試,一種是機試。筆試重在考查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沒有操作環節。機試雖然重在操作,但是由于考試時間的限制,一般以90分鐘為主,在短時間內受網絡、設備或者其它外在因素的限制,并不能非常客觀的反應出對該門課程的學習和掌握程度,體現不了學生對操作技能的學習反饋。
同時,考核評價結果主要以教師評定為主,根據卷面考核成績和平時成績進行分數的評定。重個體評價,忽視團隊小組評價,評定結果無法體現出學生的綜合素養能力,學生無法對自己的表現作出更加客觀的評價。傳統的考核方式只針對某一方面反饋出學生的學習效果,并不能對教師改進教學方法或者課程內容提供全面的反饋,對進一步提升課程的教學質量有一定的影響。不利于學生創造性和能動性的發揮,以及團隊精神的培養。
在課程設計過程中,把課程內容分為前、中、后期三個階段,由于數字剪輯技術是一門以軟件操作學習為基礎的實踐性課程,因此課程內容的設置上多以項目化的教學模式進行學習。所以,為了保證學生的學習效果以及教師可根據學生的反饋進行課程進度和內容的調整,在每個學習階段過后,進行綜合項目的實際考評,并且按照項目的內容進行獨立或者小組測評,把三次的測評結果記入期末成績中。
在進行項目團隊練習后,小組成員按角色進行分工,模擬企業中團隊的角色設置,設為“項目經理”、“設計總監”、“員工”等職位,項目練習過后。各小組抽簽進行項目內容展示,先由各小組成員間進行互評,處于該職位的同學在項目中的表現如何,主要評定的內容為,技能水平30%、創新能力20%、合作意識20%、職業態度30%。接著再由各小組成員中的“項目經理”“設計總監”對其它小組的項目最終效果進行評定,按百分制進行評定。
數字剪輯技術課程通過把課程知識點制作成微課和慕課上傳到慕課云平臺上,給學生提供課前和課后的預習和復習指導。同時,還可以充分利用云平臺上的測評系統,在每學期課程結束后進行課程的評價。有利于教師及時總結教學中出現的問題,對學生感興趣的知識點可以進行更深入的擴展。
高職教育以學生職業能力為導向,注重學生技能和職業素養的培養。數字剪輯技術課程各個高職院校雖已開設多年,但是形成適合學生職業能力培養的考評體系還需進行持續的探索。靈活、多樣化的考評體系可以促進學生間更好的協作,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能動性。使學生了解企業中各崗位職能的作用,縮短學校和企業間的距離,幫助學生提前適應企業的工作模式。同時,轉換教師“教”的模式,啟發引導為主,把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去體驗和探索,更好的踐行職業教育的精神實質。
參考文獻:
[1]葛磊.高職軟件技術專業綜合實訓課程考評體系的建立[J].開封大學學報,2013(3).
[2]趙葉,韓玉姝,王文娟.職業學校學生課程考核評價體系改革的實踐探索[J].求知導刊,20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