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遼寧金融職業學院
近年來,高職教育由“急速擴張”轉為“內涵式”發展,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明確指出:高等職業院校黨政領導班子要樹立科學的人才觀和質量觀,把學校的發展重心放到內涵建設、提高質量上來,確保教學工作的中心地位。在高等職業教育亟待改革和發展的背景下,如何提升職業教育質量顯得極為重要,其中教師是改革和發展的重點,教師的職業能力決定著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水平,提升教師職業能力是高職教育內涵發展的必由之路。
高等教育的宗旨是立德樹人,教師首先應該身正為范,把好自己的師德關。習近平總書記曾提出“四有好老師”的標準:“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正是為師德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德育工作不僅要體現在課堂教學中,而是要貫穿育人的全過程,要體現在指導學生學習、生活、工作中的方方面面,并且要把自身的公平正義、嚴謹治學、樂于奉獻等優良精神傳遞給學生,正直做到厚德博學、為人師表、教書育人。
高職院校教師的專業素質是指教師在從事教學活動中所具備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首先,高職教育與基礎教育、其他高等教育一樣,首要目的就是知識的傳授。理論是指導實踐的基礎,高職學生必須具備良好的專業知識基礎,才能成為高技能人才。這就要求教師具有系統的專業學習經歷,具有充分的知識儲備,并有能力不斷更新知識。第二,高職教師應緊跟社會發展,不斷更新信息與技能,把當前的實際問題引入課堂,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
高職學生普遍基礎理論知識相對薄弱,學習能力與興趣不高,并且學生素質參差不齊,這就需要教師既要嚴格要求,又要區別對待,在備課與教學過程中,多觀察多思考,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和手段,保證教學質量。同時,高職教育的教學過程要突出技能特點,注重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要求教師具備較強的實踐教學技能。
科研創新能力與教學、社會服務共同組成高等教育的三大職能,三者之間聯系緊密,相輔相成,科研與創新能力為教師教學和社會服務提供了力量源泉。通過科學研究與創新,教師才能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將最新研究成果引入教學,融入教材,提高教學效果。同時,科學研究與創新將增強專業知識向生產實踐的轉化能力,有助于企業解決技術難題。
通過上文分析,我們知道對于高職教師的教學能力有著更高的要求,而從高職教師來源看,入職門檻與中小學、本科高等學校相比又相對偏低,造成一部分教師不能達到高職教師的職業能力要求。大多數高職教師不是畢業于師范院校,又沒有企業、行業經歷,只是學習背景與教授課程對口,他們當中幾乎沒有受過專門的教育訓練,對高職教育的規律和特點理解不夠,同時缺乏指導學生實踐的能力和經驗。
高職教師入職后,都會接受崗前培訓,但學習形式往往不夠深入,停留在理論層面,一般沒有結合專業特點的針對性培訓,使教師很難短時間內掌握高職教學規律。由于大多數高職院校專業師資力量薄弱,新進教師一上崗會被安排很多課程,自我學習的機會就會減少。總之,高職教師中還存在教學能力不能滿足實際需要的現象。
隨著經濟全球化和信息化的發展,知識更新速度日漸縮短,高職教師大多數具有碩士以上學歷,完全有能力完成專業知識的更新。但在實際教學科研工作中,知識更新的速度還遠遠不夠。一些教師認為高職學生基礎較差,課本知識就完全“夠用”,長期不更新教學內容,案例脫離實際,嚴重影響教學效果。
由于現有的考核體制和職稱評聘機制的不完善,對于教師業績中的“質”不能科學有效評價,導致一些教師為了眼前利益,只追求“量”的增加,對于教學與科研的質量馬馬虎虎。諸多原因造成教師對于自身要求不高,專業知識更新的態度并不積極。
從實際來看,高職教師真正參與企業科技創新的人非常之少,大多數教師的科學研究沒有深入企業實踐,基本停留在理論研究方面,對課堂教學和學生的職業生涯指導是非常有限的。在現實中,專業教師課程繁重,很少能夠去工廠企業長期實踐,缺少對行業企業的全面認識,對于應用技術的最新發展并不敏感。此外,教師也很少參與區域經濟服務,跨校的科研項目并不多,這都阻礙了專業教師的科研與創新發展,直接影響到人才培養質量。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464/200704/21822.html,2006-11-16.
[2]開永旺.基于六個維度的高職教師職業核心能力研究[J].機械職業教育,2014(6):26~27.
[3]胡建波.高職院校教師職業能力的內涵與要素分析[J].職教通訊,2011(5):7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