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東省昌樂縣喬官鎮北展小學
小學生在小學成長階段,是人生的重要啟蒙階段,學生不僅會受到學校教師的影響,父母也是學生的第一任教師。父母對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影響一直具有重要作用,家長的思想觀念和家庭環境都在無時無刻的影響著學生的心理健康。據調查顯示,有百分之四十的學生由于父母離異給學生內心造成了心理陰影,這一類學生對于朋友和親人的關心和保護相當抗拒,這也是由于家庭環境給學生心理造成的心理傷害。還有一部分父母由于自身的工作比較忙,沒有空閑時間來照顧孩子,只是簡單的關心孩子的學習成績,忽視了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以上的情況都不利于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在小學階段,學校教育對于學生來說一直處于主導教育作用,學生在學校不只可以學習到文化知識,還可以學習怎樣與人相處,包括在生活中的人際交往和處事方式。所以,學校的教育和影響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態有很大的影響。由此看來,要想培養小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狀態,不只要提高學校方面對于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引導,同時還要加強父母對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關注。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狀態,有助于學生在日后面對問題時,形成樂觀向上的心態,可以以積極的心態去面對生活和學習。
無論是成年人還是小學生,環境對于一個人的心理健康狀況都有很大的影響,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狀態,應該建立一個學校和家庭長期互動的合作教育模式。由于小學生的年紀比較小,大多處于六到十二歲之間,大部分學生的認知能力是在三到六歲之間形成的,而這個時間段大部分學生是在與父母的相處中度過的,所以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人生導師,父母的觀念和思想對學生的一生都會產生重要意義。加強父母與學校的合作教育意識,也就在學校進行心理教育和引導的過程中,父母應該起到輔助教育的作用,幫助學校完成對學生的心理疏導和調節。對于小學生來講,課堂是學生學習的重要場所,家庭也是學生成長的重要環境。家長的教育和引導對學生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長應該盡量抽出時間來陪伴孩子,了解孩子的各方面狀態,包括學習情況、身體狀況、心理狀況等。在家長與孩子的溝通中,家長可以知道孩子對于周圍事物的看法,以及初步形成的價值觀念。一旦發現孩子的思想觀念出現錯誤,要及時的引導孩子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引導孩子健康快樂的成長,對于形成健康的心理狀態有重要影響。
采取家庭與學校的合作教育模式,學校教師應該定期的家訪,隨時了解學生的課后情況,了解家長對于學校教育的看法。定期家訪有助于教師掌握每個家長在課后對學生的教育情況,一旦發現家長的做法存在不合理現象,學校教師應該及時的提出合理化建議,建議家長改變原本的教育模式和教育理念,給孩子提供一個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家長是學生的法定監護人,家長的教育理念和做法對學生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教師及時地掌握學生的生活環境和家庭環境,可以更好的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教師作為學校和家庭的重要鏈接人,是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溝通的橋梁,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建立家庭與學校的長效合作教育機制,教師和家長應該在學生的心理教育方面花費更多的精力和時間,時刻注意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家長應該加強對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重視,隨時掌握和了解學生身心健康情況,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質量。
在現代社會,越來越多的學生心理發展狀況不健康,小學階段是培養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重要階段,在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引導的過程中,家長對學生的教育與學校教育同樣重要。采用家校合作教育,可以提高家長對學生心理健康的關注度,教師也可以隨時掌握學生的家庭狀況和心理狀態,可以有效地提高小學省心理健康教育質量。
[1]任云婷.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家校合作策略分析[J].亞太教育,2015(33):29.
[2]王文兵.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家校合作策略分析[J].科技創新導報,2015,12(13):112~114.
[3]李仲瑩.論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家校合作[J].科技信息(學術研究),2007(17):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