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南昌職業學院
隨著當前社會的發展和“中國制造2025”戰略的提出,高職院校培養人才的任務逐漸變為培養具有較高的質量意識、創新精神和職業素養的工匠型人才,這不僅是國家和社會的需求,也是大學生實現自身全面發展的需要。當前的中國正處在轉型時期,這種背景下的企業的用人觀念也發生了變化,一些用人單位更加傾向于錄用那些極致負責、注重細節、追求創新的人才,因此這也就成為今后高職院校培養人才的主要方向。高職院校要積極宣傳并教育引領工匠精神價值觀,“工匠精神”作為一種精神理念乃至價值觀,是堅持、專注的精神和價值觀,也是目前大學畢業生所缺乏的,只有具備良好職業精神的畢業生,才能成為行業里面的專家和技術能手,才能在未來職業生涯中脫穎而出。
“工匠精神”不僅是一種態度上追求完美的服務精神,更是思想上追求卓越的創新精神和行為上追求精益求精神的品質精神。
工匠精神培養的是那些極致負責、注重細節、敢于創新創造的人才。首先,極致負責就是要求學生們在以后的工作中保持負責任、嚴謹求實的態度,這不僅是“工匠精神”對應用型院校學生提出的要求,也是推進我國制造業水平進一步提升的關鍵所在。其次,注重細節就是學校要幫助學生們克服浮躁的心理,針對學生當中出現的投機取巧的思想要及時糾正,培養學生們正確的價值觀,引導學生們積極向上、腳踏實地,在以后的工作當中注重產品細節,這是學生具備“工匠精神”不可或缺的重要品質。最后,敢于創新就是要求學生們要積極運用所學知識,在現有的模式和基礎上提出新的、區別于常規思維的工作思路,創造新的工作方法。在當今“萬眾創新,大眾創業“的時代背景下,創新精神是應用型院校學生必備的一個基本素養,這不僅要求學生們有較好的專業素養,也要求學生們敢于突破常規、大膽創新。
(1)工匠精神的培養是循序漸進的。我國高職院校起步較晚,同時又受傳統的高等教育中傳統的精英培養模式的制約,改革突破的力度并不是很大,取得的成果也很有限。在今后的發展當中,應用型高校應該將改革課程體系,探索出培養應用性專門人才作為改革的重點,培養真正的新一代中國“工匠”。“工匠精神”的培養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學校和老師逐步引導、循序漸進,培養學生們正確的三觀,將“工匠精神”深入到平時教學和教育的方方面面。
(2)在進行工匠精神的培養過程中應該體現中國氣質和當代價值。中華民族歷來是一個強調勤勞創新的民族,這種精神始終貫穿于是中國古代匠人輩出的歷史進程中。例如,先秦時代的魯班、三國時期的馬鈞、明朝的宋應星等等,在這些匠人身上無一不體現了“極致負責、注重細節、敢于創新”的匠人精神,高職院校應該將這些精神傳輸到學生們的價值觀中。
隨著“工匠精神”的提出,高職院校應該對其人才培養目標進行調整,革新人才培養理念,把過去培養目標定位為培養技術技能人才,轉變為培養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創新型技術技能人才和大國工匠,針對李克強總理關于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的要求,端正辦學指導思想,從過去片面追求辦學規模轉到提高辦學質量上來;從過去因循守舊單純重視傳授書本知識轉向重視培養創新創業型技能人才上來;從過去片面強調培養技能人才轉向重視培養愛崗敬業精神和全面發展的創新型技術技能人才上來。
“工匠精神”教育的培養不僅僅是要培養學生們負責任、重細節、勇創新的精神,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們的的實際工作能力,這就要求學生們掌握扎實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操作能力。為此,學校要按照各行業標準的能力要素進行分解,整合文化素質課、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能力課,構建一個知識和能力并重的課程體系。
實踐是檢驗教學效果的重要標準,學校要注重實踐教學,加強對學生們的職業素養教育。一方面學校可以開辟校企合作、課堂與職場銜接、課程開發與產業需求相融通之路,比如目前需要產業人才的行業有健康服務、生態環保、影視動漫、海洋經濟、航運與港口物流等等。在這些領域,應用型大學開創與推進合作平臺和機制是大有可為的,特別是在解決學校培養和企業需求脫節問題上,可以設置一個產學研合作平臺,讓學校對接企業需求,集中精力有方向地去培養人才。
綜上所述,“工匠精神”是中華文化幾千來的積淀,在當今時代將其作為高職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核心,對于培養極致負責、注重細節、敢于創新的人才具有重要意義。所以,高職院校應該革新人才培養理念、整合高職院校課程、建立健全實踐教學體系,通過上述方式不斷推進工匠型人才的培養進程,為中國未來的發展儲備充足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