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南京交通職業技術學院
近年來,高校畢業生人數逐年增加,在今年更是創下新高,達到了820萬的歷史峰值。面對這幾年一直增長的畢業生人數,國家出臺了多項政策、措施,發布了多個文件以確保畢業生的就業率。與此同時,教育部也在2013年發出通知,要求各高校每年要對社會發布就業質量報告,這是國家對就業質量的重視,不僅要求學校想辦法讓學生能夠就業,更希望學校能保證學生就業的質量,保證就業“量”同時也要保證就業的“質”。
就業質量是高等學校教育教學和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反映,是學校社會認可度的一個重要指標,是學生選擇高校的重要參考指標。就業質量提升的意義重大,從家庭的維度考慮,提升就業質量,承載著家庭多年培養的期望,是家庭的未來生活的保障;從學校維度考慮,提升就業質量,是學校辦學能力的要求,是學校社會美譽度的保障;從社會維度考慮,提升就業質量,是社會和諧的基石,是社會穩定的保障。
我們通常所說的就業質量主要包括這樣幾個因素:就業率、專業對口率、薪酬水準、職業期待吻合度、職業發展前景及離職率這幾個核心影響因素,當然不同的研究還會有其他的一些影響因子,但是總的來說,影響就業質量的主要因素就是以上提到的幾個因素。
(1)就業率。就業率是就業質量中最重要的指標之一。沒有就業率,就談不上就業質量,不論是高校還是第三方就業質量的調查機構,在調查中最看重的一個因素還是就業率,沒有數量就沒有質量,沒有就業也談不上就業質量。因此這是就業質量提升的最重要的因素。
(2)專業對口率。專業對口率有時候也稱之為“專業契合度”。在有的第三方評價機構中把專業對口率作為一個權重很高的指標帶入就業質量對比,因為專業對口率是評價學校專業培養的社會認可度非常重要的標簽,反應了社會和企業對學校專業培養的需求和認可情況。
(3)薪酬水準。薪酬水準作為就業質量中的重要因素,這是一個社會普遍的認知。反應了學生的基本社會價值。
(4)職業期待吻合度。職業期待吻合度是從被調查者視角來評價就業質量的一個指標,這個指標反應的是被調查者對崗位的期待值是否和現實相吻合,通過被調查者的體感指標,來評價真實的就業質量,是一個很重要的指標。
(5)職業發展前景。職業發展前景是一個被調查者主觀認知的一個指標,反應了被調查者對本職業發展前景的預判,也是被調查者的一個體感指標,相比于職業期待吻合度更具有主觀意識的一個指標。雖然是主觀性很強的指標,但在就業質量評價中仍然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判定指標。
(6)離職率。離職率是就業質量評價中職業穩定性的重要指標,是被調查者用腳投票的指標,就業質量的好壞,離職率有非常強的說服力。
新千年以來,國家經濟整體向好,經過整個社會的努力,高校畢業生就業率也在向好的方向發展。但是從2015年以來,就業率保持了在了一個穩定的數值,據第三方調查機構麥可思的調查報告顯示,2015、2016、2017三年的畢業生畢業半年后就業率分別為91.7%、91.6%和91.9%,視乎處在了一個發展的瓶頸。雖然這個數值相對而言也還是比較高,但是相比800萬的基數而言,每年仍有近65萬人找不到工作,形勢仍然很嚴峻。
我們周圍的人所從事的工作基本都不是大學時期所學的專業,這也成了一個社會常態,這種常態背后顯示的就是專業教育的失敗和教育投資的浪費,一個大學生花了三年或者四年的時間所學習的專業知識,結果走上社會以后從事一份與這幾年學習的內容毫不相關的工作,專業的教育意義何在?學以致用,非常必要。
越來越多的企業喜歡向學校要實習生,愿意給學生實習的機會,究其原因就是可以省錢。企業為了省錢招聘實習生,一方面是制度的缺失,另一方面反應的也是大學生的待遇確實得不到保障,甚至不乏一些大學生群體的待遇不如農民工的高的情況。
很多大學生在工作以后發現,自己所從事的工作并不是自己想象中的工作應該呈現的樣子,于是對工作提不起興趣,工作的主動性積極性就會受到影響,反映到就業質量調查中的結果就是被調查者認為當下工作狀態非個人原先期待的工作狀態,職業期待吻合度低。
由于職業期待吻合度的偏低以及部分被調查者未能很好進行職業探索,導致被調查者對整個職業的前景也抱著悲觀的態度,調查顯示職業發展前景調查值偏低。
很多大學生在實習的幾個月里就完成了跳槽的“壯舉”,在部分的調查中甚至出現整個專業的畢業生都有過離職的行為。有些離職行為是在和公司充分溝通之后進行的,而有些大學生的離職行為則是“不告而別”型的,這些人沒有和公司有任何的交代就消失不見了,這樣的離職行為既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行為也可能會給公司的下一步招聘帶來不好的影響。
校企合作經過多年的探索發展,目前形式多種多樣,主要類型有:(1)校企招聘及贊助式合作,企業通過在校設立獎學金和基金方式開展校企合作;(2)企業通過“冠名班”或“訂單班”,選拔及參與整個人才培養過程;(3)校企共建實訓實習基地,將人才培養和企業文化結合,共育人才;(4)企業與學校共同設立學院或者專業,全程介入該學院或者專業的課程設置、招生管理、就業推介等工作,深度合作。推行校企合作能夠有效的提升大學生的就業質量。
深度的校企合作是建立在校企雙方互相了解、熟悉之后的行為,在深度的校企合作中,企業對學校的培養模式是認可的,企業對學校的培養結果是肯定的,企業對學生的綜合素質是接受的。這樣的校企合作模式下,企業是能夠保證學生的就業去向的,特別是“訂單班”的校企合作,校企合作之初就對學生的畢業去向簽訂了協議,這樣的校企合作能夠突破高校就業率的瓶頸,帶來就業率的提升。
校企合作一個非常重要的前提就是專業對口,任何一個企業都不會找專業不相干的院校進行校企合作。畢業生在畢業時能夠到對口的校企合作企業工作,這既為畢業生在工作中充分發揮所學專長奠定了基礎,也為企業的快速成長做好了專業的人才儲備。專業對口率的提升是校企合作中雙贏的指標。
高校在和企業簽訂校企合作的協議中已經對企業的實力進行了完整的評估,同樣,學生在參與到校企合作的培養過程中也對企業進行了摸底,這樣的前提下,畢業生在進入到企業工作以后的待遇情況是得到了學生、企業和學校的普遍認可的,是有保障的。
學生在參與到校企合作的培養過程里是會有企業文化的教育和培訓的,在學生的整個大學生活的幾年里,學校和企業共同完成了對學生的教育。通過這個過程,學生非常明確今后的工作內容、工作環境以及發展路徑,他們在畢業之后能夠很好的融入公司的生產生活中去,容易產生認同感。校企合作提升了學生的職業期待吻合度。
校企合作過程中,校企雙方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必然會加入崗位職責教育,崗位發展路徑教育,在這個教育的過程中,學生已然完成對未來崗位和職業的探索過程,清楚并認可自己加入企業之后的發展前景。校企合作讓學生更好的認知企業,對所從事的工作有著明確而樂觀的職業預期。
通過校企合作培養,學生認可企業、認可企業薪資水準、認可企業對其職業規劃,在這樣的前提下,畢業生進入企業以后能夠學以致用,勤奮工作,為可以預期的將來努力,自然而然離職率就會降低。
就業質量總的來說是學生質量的體現。高校畢業生就業質量的提升是一個系統的工程,路徑有很多,究其根本需要的是高校自身內力的提升,只有提升高校育人的水準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就業質量提升中遇到的種種問題。通過校企合作來提升就業質量,一方面是寄希望于校企共同合作提升學生培養的質量,另一方面也是借助企業的實力直接提升就業就業的質量,價值很高,非??尚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