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南科技大學教育學院
高中思想政治以立德樹人,以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根本目的,幫助學生確立正確的政治方向,增強其社會理解和參與能力的綜合性、活動型學科課程。它與初中的道德與法治、高校思想政治理論等課程相互銜接,與高中其他學科教學和相關德育工作相配合,共同承擔起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樹人的任務。高中生處于初中學習向大學學習的過渡時期,總的來說仍處于叛逆期,加上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內容多,學習任務較重,學生遭遇學習困難,易對政治課失去學習熱情。如果教師對此沒有采取有針對性的舉措,改進教學方法,使用激勵教學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那么教師與學生之間就沒有良好的師生關系,學生的學習效果大打折扣。
激勵教學法就是教育者從積極鼓勵的角度出發,善于發現受教育者身上的閃光點,不斷揚善救失,激發受教育者學習動機,使其發揮內在潛能。激勵教學法符合了新課程改革提出“以生為本”,強調人文關懷,需要教師采用多樣化教學形式,創建較好的教學環境,提升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與積極性。高中思想政治課內容比較枯燥,其思想性、政治性貫穿于教學始終,下面就激勵教學法在高中思想政治課的教學功能提出幾點分析。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思想政治課中,學習興趣的激發是推動學生學習的重要因素之一,是鼓動學生自主學習的動機,是調動學生積極思考、探尋知識奧秘的動力,同時它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保持愉悅的學習心情,增強克服學習困難的決心。激發學習興趣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靈活應用多樣化教學手段,激發學生潛在的興趣,挖掘其潛能,是外部教育產生一種內化作用。教師激發學生的興趣可以從幾方面來說。
教師通過情境的創設、情感溝通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一方面,情境激趣,一般來說,師生的互動活動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下進行的。不同的情境環境下,學生有不同的表現狀態。教師在教學中積極把學生引入設定的情境中,體會教學情節的安排,陶冶政治學科情操。另一方面,情感激趣,學生對一門學科的興趣起源于對該學科教師的關注,教師要增強自身的語言魅力、人格魅力、教學魅力,從而對教師產生深厚的情感,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人類的思維活動通常因面臨的疑難問題引起,學生的學習過程是生疑、質疑、解疑的過程。一方面,要求教師善于設疑,教師根據學生的特點、教學目標,靈活地設疑,通過設疑激發學生的好奇與探索的心理。另一方面,教師鼓勵學生質疑解疑。在設置好疑問的基礎上,鼓勵學生大膽思索,積極思考問題,并對自己的思考結果暢所欲言。
此外教師還可采用“以奇激趣”、“以新激趣”、“以需激趣”等形式,來激發學生對政治課的學習興趣。
評價激勵作為激勵教學法的方式之一,指的是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對學生做出合理、適當及有效的評價。其手段常以表揚、贊頌為主,平添上必要的批評,把學生的消極心態轉變為積極心態,變被動學習為主動探究,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利于學生產生學習的愿望。隨著我國素質教育改革的不斷推行,課程評價方式發生變化。采取多元化的評價標準,注重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和多方面潛能的挖掘。教學評價的最終目的,讓教師及時發現教學過程中存在的不足,從而在實際教學中不斷調整與優化教學內容。幫助教師更好地了解學生,努力幫助學生了解自我,從而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與自主性,最終使思想政治教學效果得以提高。
教學中的激勵教育,指的是教師對學生學習思想政治課中的表現要多鼓勵、肯定以及表揚。況且,學生的成長與成才,也離不開教師的鼓勵。高中生處于成長中,需要教師的尊重與愛護。教師對學生的尊重、鼓勵和欣賞,會強化學生成功的信心,教師的善良、關懷是學生自信心、自尊心、上進心的基石,往往對學生產生重大影響。
政治課堂是教師與學生之間合作交流政治思想的場所。但是在傳統的思想政治課教學中,大多是“一堂言”模式。教師是一個發射器,而學生就像接收“訊息”的接收器,他們極少有發表己見的機會,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不到體現,學習的主動性發揮不出來,也就談不上思維創新。新課改理念下,高中的思想政治課課堂,應該把時間與空間還給學生,把課堂變成學生可以從多角度、全方位、自主交流與合作的“群言堂”。因此,營造出寬松、和睦的教學環境,構建平等、民主、和諧的新型師生關系,對提升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師的教學效果十分必要。
總之,“激勵”是促進教學的加速器,是既涉及到學生的學,又包括教師的教,符合課程改革倡導發揮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地位。激勵教學法,一方面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與熱情,另一方面,提升了教師的課堂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