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積蓮
江西省贛州市上猶縣第三小學
小學語文教學中,朗讀是最重要、最基本的閱讀訓練。語文課文,都是文質兼美、語言優美的文章,是學生學習語言的好材料,而語言的內化主要靠朗讀,朗讀不落實,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便無從談起。“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道出了“勞于讀書,易于作文”的真理。對學生進行朗讀訓練,已成為很多小學語文教師的共識。可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效果還是不盡人意:有時課堂上看似熱鬧的朗讀卻收效甚微,學生讀得盲目,讀得無味,讀得“有口無心”。主要體現在:朗讀訓練沒有找準“著眼點”,朗讀情感未激發,缺乏必要的朗讀技巧指導等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我們教師應如何搞好朗讀教學,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呢?
表達,包括口頭表達和書面表達。小學生積累語言是一個不斷從“內化”到“外化”的過程。正如張中行先生所說:“你不讀,或讀而不熟,雖有了意思,可用的表達框架茫茫然,拿起筆就難以得心應手。反之,多讀,熟了,筆未著紙,可用的多種表達方式早已蜂擁而至,你自然可以隨手拈來,不費思索而順手成章。”
在教材中有許多描寫自然景物的文章,如《五彩池》《觀潮》《草原》等,都用優美的文字描繪出秀麗的自然風光。教學時,教師通過聲情并茂的朗讀,用聲音再現畫面,讓學生進入意境,認識文中所描繪的事物,感受自然的美。
無論從理論還是從實踐中,我們都可以看到朗讀這棵“千年古樹”正是傳統教育的一塊瑰寶,它有著其他教育方式所不可替代的作用。
愛因斯坦有句名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的,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讓學生靠近朗讀,喜歡朗讀,愛上朗讀,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也可以促進學生可持續發展。而生活化的對話式朗讀,更能讓學生感受到朗讀的樂趣。
在《云雀的心愿》中,小云雀和云雀媽媽看到沙漠里漫天飛舞的黃沙時,有一段對話。在朗讀這段對話時,筆者先讓學生自由朗讀,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在讀通順、讀流利的基礎上,同桌分角色朗讀,體會小云雀的埋怨、不滿以及云雀媽媽的心疼、難過,讓他們有身臨其境的感覺,把自己當成了對話中的角色,更貼近了人物的心靈。
由此可見,把閱讀的內容稍微變個樣,“剪枝去葉”,省掉了旁白,讓學生身臨其境去感受人物的動態、心理,就增強了學生閱讀的興趣。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與親。”情境的創設十分重要,它有利于拓寬學生的視野,幫助學生進行合理、豐富的想象。《公儀休拒收禮物》是一幕獨幕劇,盡管課文已經提示學生要注意人物說話時的神態、動作、心理活動等,但為了讓學生更好地走進人物內心,體會公儀休的清正廉明,筆者引導學生將公儀休的動作、神態、心理活動等細化。經過討論,課文發生了一些變化,在原文的基礎上更加豐厚——學生把自己對人物的理解通過具體的神態、動作、心理活動等表現出來。有了這些富有情趣的旁白和表演,學生讀得入情入境,演得興致盎然,評得句句在理,課堂氛圍達到高潮,公儀休清正廉明的形象展現在大家眼前。
引導學生“添油加醋”朗讀課文,讓學生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理解課文內容,學生對人物的動作、神態、心理活動等有了進一步的理解,更能體會到人物的高尚品格,這個過程也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興趣是激發學習的原動力,如果學生對朗讀不感興趣,就會怕讀,厭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激發起學生學習的興趣,才能扎實地學好知識,進而順利地與人交流。那么如何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呢?筆者認為還是體現在“讀”上。
(1)創造文章中的場景。在教學過程中,借助多媒體、掛圖、錄音和老師的體態語言等多種方式,讓學生更加容易產生身臨其境的感受。例如在教《小壁虎借尾巴》一課時,可以制作一個Flash動畫,讓學生直觀地看到小壁虎在爬行,讓他們聯想到自己就是那只小壁虎,在一點一點地向上爬,從而使學生深入感悟課文,并在感悟中朗讀課文。
(2)表演讀。小學生天性活潑好動、喜歡模仿,對小動物的表情、動作和說話的語氣都相當的感興趣,有強烈的表演欲望。如在教授《要下雨了》一文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戴上小燕子、小白兔、小魚、小螞蟻的頭飾,邊朗讀邊體會這些小動物說話的語氣、動作、表情,讓他們融入到故事情境中去,深刻體會,根據自己的理解表演出來。這樣,學生會越讀越想讀,越讀越愛讀。”
以上是筆者個人對小學語文朗讀教學的幾點認識,朗讀的方法還有很多,只要我們能夠正確認識朗讀教學,提高自身的朗讀水平,精心地指導學生朗讀,科學地進行朗讀教學,就能讓學生在朗讀教學中學會學習,真正做到“以讀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