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燕
(蘭州石化職業技術學院 甘肅 蘭州 730060)
在我國農村,農民居住比較分散,長期以來,農民已經習慣自給自足,加上定期趕集購買所需物品的形式。而隨著互聯網的發展,農民也慢慢開始和外界接軌,但其接軌程度較小,基本上為自家所收獲的農產品向外界輸送,不但形式單一、內容單一而且季節性非常強。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熱衷于網上購物,根據《第4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止2018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為8.02億,較2017年末增長3.8%。而截至2018年6月,我國農村網民規模為2.11億,占整體網民規模的26.3%,較2017年末增加204萬人。截至2018年6月,城鎮互聯網普及率為72.7%,而農村互聯網普及率僅僅36.5%。由此,可以看出,相比較城市網民,農村地區互聯網不夠發達,而如今的電商物流對于農村來說,其推廣普及也是較困難的。

農村地區大多數較偏遠,生活相對落后,導致農村居民觀念較落后,愛好面對面交易,愿意網購的農民少之又少,因此,實施電商物流困難重重。再加上中國大多數農村,農民收入較少,且其思想局限性較大,網購風險較大,所以農民對網絡上虛擬的交易是敬而遠之。在部分農村,電腦無法普及,加上農民對互聯網知識的匱乏,導致網絡互動僅限于聊天、發布心情等,制約了農村電商物流的發展。
在我國農村,人口較分散,交通較落后,因此,相關電商設施無法輻射到整個地區,出現了快遞輻射的死角,進而物品無法配送,而農民由于其不方便性,更加不愿意使用互聯網購物。
由于網購為虛擬交易,很容易收到假貨、次品,其安全性一直為大眾所詬病。在我國農村,農民收入不高,更加注重錢盡其用,對于網購,眾多農村網民更加敬而遠之。
為了有效促進農村的電商物流發展,首先政府應該給予足夠重視。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規范農村網絡交易,制定相應法律體系,增加農村居民互聯網積極性。第一,有效貫徹國家電子商務法律法規,加大對農村電商的監管機制,確保農村居民健全的投資體系,增加農民對網絡交易的信賴度,消除傳統思想帶來的交易弊端;第二,進行財政支持,利用資金支出,完善農村電子商務基礎體系構建,包括糧食基地建設、農村電子培訓店的建立、農村交通物流體系搭建等。
當前,通訊設施及通訊設備發展極為迅速,農村居民對其使用數量也比較大,但大多數使用都處于初級方式,即接打電話、網絡聊天等,而對于網絡購物,數量則少之又少。因此,政府組織相關機構,如高校師生、通訊設備生產商等,對農村居民進行相關培訓,使其更進一步地使用通訊工具,從而得到推廣,進而網民數量就會大量增長。
1.培養農村本地物流運營人才
可以招募農村本地人員進行培訓,作為“電商物流推廣員”。本地人員熟悉該地區人們生活,懂得當地語言,了解風土人情,更易得到村民的信任。并且,本地員工對農村歸屬感更強,相比現在大多數農村青年在外打工,更多人還是喜歡在家鄉創業。隨著返鄉創業潮的到來,一批有思想、有知識、在城市歷練過的新農人愿意回到農村創業,如創業大學生、青年農民工等,相比普通農民,他們知識底蘊深厚、學習能力強、眼界更加廣闊、容易接收新鮮事物。此外,還可以解決部分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問題,帶動整個農村經濟及電商物流的發展。
2.引入外來人才
通過在高校開設電商物流相關課程、進行校企合作,培養既有理論又有實踐經驗的專業人才。政府出臺相關政策,支持農村電商物流人才積累。如從金融相關政策、利益稅收等,進行支持,吸引專業物流人才加入農村電商物流行業,以提高農村電商物流人才的整體水平。
農村電商物流,由于其分散程度,因此存在配送空間大、配送不規律等問題,從物流上來看,其成本巨大。因此要提升配送服務,首先要增加配送點,盡量科學規劃相關線路,以實現配送距離短、成本低的要求。其次,要建立雙向物流配送模式。傳統農村物流中,物流配送網點一般在超市、郵局等節點,由農民自提取貨,而現在,物流企業可將物流服務店設立在農村,根據實際情況,選定一人或幾人來承擔物流配送等工作,不僅可以配送貨物,而且能夠將農民的農產品輸送出去,實現農民收入增加,加強對物流企業的信任度,雙方得以良性發展。
具體可完成:一是送貨上門。有專人將物品送入各農戶,由于其熟悉地形,熟悉村民空閑時間,因此可以靈活調整送貨上門的時間,減少投遞失敗的現象。二是可以幫助農民進行購物,很多農民不上網的原因是因為不懂電腦或者互聯網,因此,其可以引導村民上網,教其使用電子商務,而且,由于村民對其信任度較高,因此更易接受其引導。三是在相關季節,可以幫助農民將其產品掛上網絡,利用電商進行銷售,并幫助農民將產品運輸出去。第四,采用貨到付款方式,村民可以檢查好物品再付款,幫助村民建立互聯網銷售的安全性和信任性。
總而言之,在“互聯網+”的時代背景下,要發展農村電商物流,必須先解決其中存在的問題,降低物流活動的運作成本,采取相應的解決措施,使得農村居民樂于上網購物,從而提高農村電商物流中“最后一公里”的配送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