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應對日益明顯的“兩岸軍力失衡”,美國方面不斷給臺灣支招。據美國《國家利益》網站12日報道,近日由美國智庫“2049計劃研究所”舉行的研討會得出結論,解放軍的登陸作戰能力大增,臺灣海峽已經無法庇護臺灣的安全,臺軍需要360度的全方位防御解放軍從不同方向,甚至是來自空中的“入侵威脅”。
報道稱,這次研討會的關注焦點是臺灣的軍事議題,主要圍繞“噩夢場景:解放軍入侵的威脅與臺灣的反應”展開討論。該智庫董事會主席、前美國副國務卿阿米塔吉表示,“臺灣當局現在應該以360度全方位角度來看待大陸的軍事威脅,而不是只防衛臺灣海峽這一邊”。
出席該研討會的美國智庫“國際評估與戰略中心”高級研究員理查德·費舍爾給出一系列聳人聽聞的數字:解放軍當前的海運能力可以運送4個師的兵力,相當于4萬人或800輛坦克,包括“7艘7萬噸級船塢登陸艦和6艘2萬至4萬噸級直升機登陸艦”。此外,在緊急動員的情況下,解放軍還可以額外運送8至12個師(約8萬-12萬人),并征用10萬艘內河民用船只進行跨海運輸,其中許多是便于運送兵力的滾裝駁船。在空運方面,費舍爾宣稱解放軍空軍計劃建造400架運-20大型運輸機,每架載重量超過100噸。“解放軍還可動員超過1000架直升機參與空運”。他甚至警告說,“一旦共軍控制桃園中正機場,可以動用3000架商用客機運送部隊。若這些運輸能量全力運轉,每天可運送160萬部隊到臺灣”。
美國“專家”的信口開河顯然嚇住了臺灣方面。報道稱,前臺灣“國防部副部長”陳永康在研討會上承認,臺灣“正面臨來自對岸的巨大壓力”,“在解放軍入侵臺灣前,臺軍有約30天到45天的預警時間”。但如果臺軍的預警系統失靈或估算錯誤,“臺軍將只能被迫進行殘酷的灘頭保衛戰,這是最糟糕的狀況”。
為應對當前的“軍力失衡”,美媒的建議還是老一套——“買買買”。報道稱,“臺灣并非沒有辦法來應對大陸入侵”,除了繼續從美國求購武器外,臺軍現在已經部署數種能遲滯解放軍攻勢的新武器:超音速“雄風-3”反艦導彈、“天弓-3”防空導彈與空對地的“萬劍彈”。此外,臺灣還在升級F-16和IDF戰斗機等。
不過這些被島內寄予厚望的自產武器恐怕很難如愿發揮作用。據臺灣《聯合報》13日報道,臺灣“國防部”在2019年年度預算中,原本計劃納入包括“微型導彈突擊艇”“潛艇自造-第2階段原型艦籌建”“新一代導彈巡防艦-第2階段原型艦籌建”“新型救難艦”4項采購案。不過臺灣“立法院”預算中心透露,這些總經費超過10億新臺幣(約合2.2億元人民幣)的預算案,流程有嚴重問題,未能通過審核。尤其是準備用“狼群”戰術對付解放軍海軍的“微型導彈突擊艇”采購案,臺“國防部”僅僅開了一個內部會議就作出決定,并有意拖延審議流程。結果由于時間有限,臺“行政院”根本無法核實相關采購案細節,存在未來出現弊案的可能,因此已經要求“國防部”說明倉促建案的原因。
《聯合報》的另一篇報道則披露,作為臺軍不對稱戰力的重要環節,臺灣自研的“銳鳶”無人機及“紅雀”無人機近年也頻發撞山、墜海或墜毀等事故。調查顯示,這些事故多與人為操作不當、環境評估欠妥或維修保養欠佳等因素有關,顯示臺軍無人機的操作人員訓練及維修等作業存在較大問題。▲
(魏云峰)
環球時報2018-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