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仁平
改革開放將中國經濟從過去幾乎完全的公有制變成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這成為這段時期社會多元化的重要源頭。而多元化必然增加治理的難度。改革開放的一個長期問題是,如何把握推動經濟社會發展與維護國家安全或者說社會穩定的關系。這很可能也是思想解放的焦點之一。
光要穩定,犧牲發展,這肯定不行。缺少經濟社會強勁發展的穩定,最終將成為不穩定的僵局。歷史已經反復證明了這一點。然而只顧發展,忽視社會穩定的底線,就會導致國家政治上的失控,最終演變成全社會的災難。蘇聯、南斯拉夫的解體都是血淋淋的例子,避免那樣的悲劇在中國重演,是我們長期不能忘記的政治座右銘。
中國過去40年處理發展與穩定的關系總的來說把握得不錯。我們建立了在發展中解決問題,在發展中實現穩定的思想邏輯。“發展是硬道理,穩定是硬任務”,這樣的辯證關系深入人心。
但是我們也有很多具體的困惑,那就是在每一個時期,面對具體問題,該如何把握發展與穩定的平衡呢?當多元化伴隨了一些非主流的意識形態表現時,國家應當把包容多元化還是制止意識形態脫軌的現象作為治理的首要目標呢?我們如何走出“一放就亂,一管就死”的怪圈呢?
我們認為,這是個高度實踐性的問題,恐怕無法只用一個原則性方案來規劃解決所有事情。
眾所周知,所有社會都天然存在不同意見和部分反對性情緒,這是無法去除的天性。西方社會的政治體制建立在不同意見的對立和沖突基礎上,而中國的傳統則以縮小不同意見、凝聚社會共識為目標。
中國總的來說較好實現了自己的政治目標,盡管新中國成立以來有過正反兩方面的大量經驗教訓,但是對于團結和穩定重要性的認識在中國越來越深入人心,不僅國家管理者們這樣看,大多數群眾也這樣認同。
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其實有了更多完善發展與穩定之間關系,從容對待多元化伴隨的一些問題的政治及社會資源。國家實力、歷史經驗以及民意等等共同塑造了這個社會對于多元化產生某些延伸影響的承受力。由于驗證這種承受力的機會并不多,我們有時會低估它,從而忽視了我們的社會已經形成追求穩定的內在力量。
今天是中國自近代以來綜合發展的最高點,是中共領導力最強大、成熟的時候,也是中國社會視野最廣、經歷了洗禮的集體自信最厚實也最真實的時候。此時的中國最有資本深化改革和擴大對外開放,現在應當說是中國改革開放導致各種失控風險最小的時候。
我們應當更加解放思想,探索體制包容經濟多元導致社會多元的更大空間,進而實現中國體制與市場經濟更好的兼容,解決過去間歇性出現的磨合痛點。黨的領導和全面依法治國的推進能夠保障中國這一實踐的平穩,這個國家不太可能在大局可控的情況下因為某個具體問題的爆發而顛覆。
中國的改革開放最早就是頂著風險起步的,事實證明,只要黨的領導堅強,發展目標明確,中國駕馭前進路上風險的能力無比強大。市場化催生的多元帶給了中國更多的繁榮和回旋力,它們比治理風險要突出得多。換句話說,只要中國在前進,我們的國家安全就更有保障,而不是相反。
如今中央對更高水平的改革開放已經投子成局,各地的人們應當解放思想,及時跟上形勢。要相信,中國的大好局面每一次都是干出來的,而不是守出來的。國家的政策也應當加快配套,鼓勵實干和擔當。▲
(作者是環球時報評論員)
環球時報2018-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