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
年輕的母親手忙腳亂地照顧著嬰兒,父親主動幫忙換尿布、沖奶粉,母親卻不耐煩地揮手:“去!去!去!你能干好什么事?別添亂了!”父親只好袖手旁觀。
父親提出給女兒扎一個漂亮的風箏,母親不屑一顧地說:“得了,你就別逞能了,你扎的風箏飛不過5米,不如花5塊錢買一個省心!”父親只好放棄與女同樂的想法。
母親在呵斥調皮的兒子,父親也不失時機地訓導兒子:“你長大了,應該有自律意識,不能老是要父母督促。”母親馬上將矛頭轉向父親說:“你還好意思教育兒子自律?你自己都管不住自己,說好了戒煙的,不出兩天就偷偷吸上了。”父親無語……
類似的生活情景在我們生活中屢屢可見,母親對父親能力的否定,阻止了父親的參與。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會看到,很多孩子對父親持拒絕態度,拒絕他們的教育和關愛。一所小學在父親節來臨之際做了一個“你喜歡父親嗎?”的調查:有68%的學生回答“不喜歡”,在問及原因時,答案主要是:他不管家、他愛喝酒、他很懶不做家務、他太老實不會掙錢、他沒出息、他不會說話、他亂花錢……這些答案讓老師啼笑皆非:這哪像是孩子在評價父親,分明是妻子在評價丈夫。
曾有這樣一則新聞,報道稱22歲的女兒從沒有喊過爸爸。當事人段先生說,女兒從來沒有喊過我爸爸,和他招呼只是“喂”一聲,他現在身體不好,日覺孤獨,很想聽女兒叫一聲“爸爸”。
記者隨后采訪了其女兒,女兒說:“他性格上有問題,在家里就像個‘土皇帝,說什么就是什么,根本聽不進別人的意見,有時候他也說要改改脾氣,但從來沒改過,很難溝通。”
記者了解到,段先生夫妻關系很不好,經常吵架。記者還從其女兒的老師那里了解到,女兒曾透露“羨慕別人家父女倆親密談話、手挽手散步”。顯然,女兒是矛盾的,一方面渴望父愛,另一方面又不能接受爸爸的缺點。但同時,我們也能看出,她對爸爸的評價并不像出自于女兒之口,而是深深打上了母親的烙印,也就是說,她對爸爸的拒絕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了母親的影響。
一位心理專家做過這樣一個調查:在和那些來咨詢的“問題孩子”單獨談話時,都會問他們:“你和爸爸關系怎么樣?”“爸爸是什么樣的人?”“你喜歡爸爸嗎?為什么”等問題;然后,在和孩子的母親談話時,也會要求她們對丈夫做出評價。
心理學家發現,孩子的回答和母親的回答竟如此一致!甚至很多描述性的語言都是一樣的。排除父親的本來面貌即如此,他人對他的評價趨于一致性之外,另一種可能即孩子是母親的耳目口舌,對父親的評價深受母親的影響。心理學家在與那些“問題孩子”的父親交談后發現,后者的概率幾乎是100%!而且,母子(女)的評價往往是對父親的偏見,甚至是完全的誤解。
在某網站對父親的一個調查中,有個一選項是:“在家庭生活中,你最痛恨的是什么?”排在第一位的答案是:“痛恨妻子在孩子面前數落自己。”可見,父親們是非常清楚妻子對自己的數落會給孩子帶來什么影響。
顯然,孩子對父親的拒絕很大程度是受了母親的影響。那么,母親為什么會阻抗父子(女)關系呢?難道她不希望丈夫和她共同擔當起教育子女的責任嗎?
從主觀意愿來看,母親當然不會拒絕父親對孩子教育的參與,甚至在很多情況下,她還會強烈抗議父親的失職并強烈要求父親履行職責。所以,母親對父親的參與所造成的阻抗也只是一種事實上的結果,而非主觀意愿,也就是說,母親真正要表達的是另外一種聲音。
某些對女性的偏見思想在“作怪”“好女人是一所好學校”“女人要當家做主”“養育孩子是母親的天職”等觀念使得很多女性在養育孩子方面有一種舍我其誰、唯我獨尊、大包大攬的思想。這種強烈的責任感固然不是壞事,但是,其“強烈性”往往也兼具排他性,這對孩子的成長是極其不利的,對父親履行其職責和義務也是不公平的。
對丈夫能力的質疑 以偏概全,戴有色眼鏡看人,這是很多妻子容易犯的一個錯誤。中國社科院有一項關于婚姻狀態的調查表明,10年前妻子對丈夫評價的平均分值為81.6分,現在已下降到62.1分。排除“丈夫們整體墮落”的可能性外,那就是妻子對丈夫的要求越來越高。而事實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勢和特長,一個男人在某些方面是弱勢(如社交、掙錢等方面不出色),但這并不影響他父親職責的履行。
沒有得到滿足的情感需求 “和孩子爭風吃醋”可能是每一位母親都不愿承認的,可事實上這是很多家庭矛盾的真實原因,很多情況下,母親對父親參與孩子教育的阻抗也源于此。每個人都有情感需求,在以孩子為重心的傳統家庭觀念中,孩子的情感需求總是被放在首位,夫妻情愛被漠視,甚至省略。丈夫對自己冷眼相對、漠不關心,對孩子卻細致八微、關懷備至,這無疑會讓女人心里酸溜溜的,但母親的身份使得她不會單刀直入地聲討丈夫的“偏心眼”,她只能以譴責、阻抗的方式來表達她內心的不滿。現實生活中,我們也能經常看到,在夫妻關系緊張的時候,母親對父親參與的阻抗會更強;而當夫妻感情融洽的時候,阻抗會減弱甚至變阻抗為促進:“你聽聽爸爸怎么說?”“爸爸說得很在理,你要記住!”
因為母親的阻抗造成父親被動缺席,對孩子的影響,除了普遍意義上的父親缺席的影響外,最重要的就是會造成孩子性別價值觀的混亂,即性別角色的迷失。
性別角色迷失的表現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榜樣模糊 在父親被阻抗的家庭中,孩子的榜樣只有一個——母親。而隨著孩子進入青春期,孩子都會逐漸發現在童年時代被奉為完美化身的母親其實有很多不足之處,心目中的榜樣在坍塌,新的榜樣卻沒有樹立起來,孩子的價值觀就會迷失,這就使得他們更容易受到外界的誘惑而走上歧路。
性別屬性模糊 隨著青春期身體的發育,孩子在心理上也開始尋找自己的性別定位。在父親被阻抗的家庭中,他看到的往往是性別錯亂的狀態:應該由父親做的事是母親在做。孩子無法正確認識父親這個男人在家庭和社會中的價值,對于男孩子來說,他不僅沒有性別的驕傲,而且找不到性別的方向;而對于女孩子來說,由于耳濡目染父親的“無能”,也會漠視異性的價值,容易形成“唯女獨尊”的思想觀念。
責任模糊 在父親被阻抗的家庭中,一方面,母親過多地承擔了家庭經濟、家務、養育孩子等責任,這使得家庭的其他成員(包括孩子)都不再有責任感;另一方面,孩子分不清什么事應該是母親的責任,而什么事應該是父親的責任。責任感的喪失或模糊是對孩子成長的致命障礙。
在一個家庭中,男人女人是有各自的使命的,只有各就各位、各行其是,家庭這個小系統才能和諧運轉。
時代的發展對每個人都提出了新的挑戰,但相對而言,檢驗男人能力的標桿似乎升得更高,而且單一化、模式化,父親有責任和母親共同養家,母親也應該理解父親。在單位里,只要他盡了一個員工的職責,他就是一名稱職的員工;在家里,只要他盡了一個丈夫的職責,他就是一個稱職的丈夫;只要他盡了一個父親的職責,他就是一個稱職的父親。
夫妻關系是整個家庭關系的基礎和核心,不能將親子關系置于夫妻關系之上。事實也證明,在夫妻感情融洽的家庭中,親子關系同樣也很融洽;而在夫妻有齟齬的家庭中,親子關系可能是一方很好、一方較差的失衡狀態,而且那個“很好”也隱藏著巨大的危機:因為它是建立在對另一方攻擊的統一戰線中,而在一個家庭中,敵對式的攻擊終究會導致崩潰(要么是戰線的崩潰,要么是整個家庭的崩潰)。
融洽的夫妻關系對于在婚姻中建立“我們”的整體感是至關重要的。秉持“我們是共同體”的原則,何俱父親或母親的缺席?孩子在接受你們任何一方的愛時,都會將其理解為是接受了你們共同的愛,他會感到雙倍的幸福;而他在向你們中的任何一方表達敬愛之情時,你們都會覺得這是他對你們兩個人的愛,你們雙方都會覺得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