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父母問過我這樣的問題:“孩子玩游戲能老老實實坐1個多小時,怎么在博物館里15分鐘都待不住?”“國寶名畫就在眼前,瞅一眼就說沒興趣,這可咋辦?”……
簡單地說,博物館“抓”不住孩子的注意力,該怎么辦?核心是:找到獲得感和成就感!讓孩子在文物前“真聽真看真感受”。
我一直認為,興趣是孩子走進博物館大門的第一把鑰匙。這一兩年,大家去博物館的頻率變高了。“大英展”風靡了北京和上海,《千里江山圖》引發了“故宮跑”。尤其是《國家寶藏》《如果國寶會說話》這樣的電視節目大火后,勾起了更多人走進博物館的興趣。
有了興趣,就自然有了探訪它們的意愿。對大人來說是這樣,對孩子更是如此。只是大人的興趣有時更功利些、目的性更強,而孩子的興趣更單純些。
我認識的一位媽媽,和我分享了她成功把孩子“引”進博物館的故事:
孩子愛看小公主蘇菲亞的動畫片,里面有一個中國皇帝和公主的造型,我們會看著他們穿的衣服,去找是哪個朝代的。在找到這個朝代后,而是接著繼續“找關聯”:從朝代找到知名人物,從人物找到歷史故事,從故事找到博物館文物。下一步,就是在展廳里和它們“見面”啦!
強硬讓孩子接觸博物館,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感。不妨跟著他的興趣走:孩子正在學樂器,那就去國家博物館找找古代樂器;孩子喜歡飛機坦克,那就去軍事博物館看看“真家伙”;孩子愛寫書法,那就去碑林博物館或者石刻藝術館;孩子是個“小吃貨”,甚至有全聚德烤鴨博物館等著他!
你可能也想過,為什么電子游戲能讓孩子“廢寢忘食”?哪怕一直輸,為什么還是愛玩?當然,并不是“失敗”吸引了孩子,而是游戲中孩子的付出和努力,都能得到及時的反饋和體現。上次打了800分,這次打了1200分,雖然還是沒有過關,但看到了自己的進步。
游戲的一大特點就是及時反饋,給孩子“成就感”。博物館中的文物不會講話,如何幫孩子找到這樣的“成就感”呢?我身邊許多父母給出了他們的寶貴經驗:
根據展品,嫁接已有認知已有認知來自兩方面,一是學校,二是生活。比如:語文課本里學習“模范”二字時,不少的博物館展廳里都有青銅鑄造所用“模范”的文物,什么是“模”,什么是“范”,在博物館里即可眼見為實。嫁接的過程其實也是個很好的思維過程,可以縱向延伸下去,可以橫向發散開來。
游戲化學習,讓孩子成為主導 根據孩子的特點,以及展覽的情況,設計簡單的游戲化學習,融入合理的激勵手段。有家長是這樣做的:在展廳入口拿到展覽的宣傳冊頁,和孩子先把上面的重點文物熟悉一遍,然后進展廳有目的地去尋找,這種類似“尋寶”的設計其實也是最簡單的游戲化學習。
創造機會,讓孩子說出來 如果說前兩種方法的成就感更多是來自自我,那成就感也可以來自他人。鼓勵孩子和朋友們在博物館結伴學習,給每個孩子展示的機會,可以讓他們把提前搜集的、現場看到的等等分享給其他的伙伴。說到底,其實最大的核心,是讓孩子們在走進博物館這件事情上找到獲得感和成就感。
此外,當我們在激勵孩子在博物館的專注學習時候,一是方式要合理,我不建議用“延長玩游戲的時間”等等作為激勵條件;二是要激勵孩子們的行為,不是激勵他們的結果。有時候答案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他是否真看真聽了,是否真的動腦筋思考了,是否真的說出來了。
博物館里的學習,尤其是歷史、藝術類的展覽,通常不是立竿見影的。這種學習既可以是零星碎片的,也可以是成線成面的。但這會在孩子生命的不同階段體現出來。
我認識的一位媽媽,分享給我這個故事:
我家女兒是從幾個月大的時候就開始和我一起看各種展覽,她坐在小推車上,我只告訴她進去的時候不準吵鬧,她也會很好奇地看來看去,但不覺得有什么特別。她特別小的時候,我帶她進出的展覽時間很短,以免她生煩。她一歲半時走進首博看了潘玉良畫展,當時在畫展上停留了一個小時,重點看了一幅靜物畫。半年后,我們路過首都博物館,她說這里她來過這里“看過花”,那瓶花和我家一瓶花有相似點。
雖然給孩子們在博物館講歷史這么多年,但我并沒有系統學習過,更多先是一個一個的小點,后來發現當這些點多了起來之后,它們之間自然能產生奇妙的關聯。記得我講的第一個展覽《大唐豐韻:唐代社會生活展》時,為了解唐代官員衣服的顏色,讀了不少書和文章,這些內容在后來的講解中都會用到。一個展覽,容納的內容是如此之多,展示的世界是如此之大,那我們又著急些什么呢?
我常說,父母是孩子最好的導師。“導”的工作得做在前面。有的媽媽會提前閱讀推薦書籍,為自己一年級的孩子先整理出知識點,然后把古詩詞、成語故事、動畫片和這些內容做關聯;有的媽媽和孩子參加過《美在新時代》的書畫展課程后,會拍下所有展品照片,繼續做成圖文和孩子回顧;有的父母和孩子在去西安游學之前,會一起看完“新絲綢之路”紀錄片、“何家村遺寶”,帶著這些知識去陜西歷史博物館……
我希望最好的狀態就是:各位爸爸媽媽都能成長起來,承擔起引導孩子去博物館的責任。
張鵬青少年博物館公共教育推廣人,在博物館為孩子義務講解14年,是更懂孩子的講解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