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媽
前段時間看了一則新聞,一個12歲的小男孩因為弄壞了茶館里面的物品,想讓媽媽替他賠償,之后媽媽教育他,可是孩子當場竟然對媽媽動起手來。網友們一邊倒,說這個孩子“欠揍”“該打到他懷疑人生”……孩子需要管教這件事,肯定是毋庸置疑的。但是這類的孩子該不該打,或者說打了他,是否就真的有效果,我看未必。
打罵、懲罰,只能對孩子起到短暫的、表面的效果,卻非常容易造成長久的對抗和親情的疏遠。教育孩子需要的,永遠是堅定而不是強硬。如果我們的目的是培養出一個有思想有能力高素質的孩子,那么我們就必須減少與孩子之間的敵對,鼓勵孩子們來合作,并且一起解決問題。
有一位5歲孩子的媽媽,說她家的孩子是“軟硬不吃,油鹽不進,打也打了,罵也罵了,就是不能像別人家孩子一樣聽話”。比如,她想讓兒子每天晚上9點準時睡覺,但是孩子就非要把一個節目看完。她說了幾次該睡覺了,孩子都當沒聽見一樣。在節目結束之后,發現孩子換了一個頻道,繼續看電視。這位媽媽就跟孩子說:“想看的也讓你看完了,該睡覺了吧”。孩子卻堅持說不困,就要看電視。她被激怒了,強行把電視關掉。孩子就過來跟她搶遙控器,還滿臉不高興地打她的手。最后結果就是她把兒子強行抱回臥室打了孩子的屁股,而兒子則連哭帶吼的,折騰到十點多才睡。
這種類似的情況,相信不少父母也一定經歷過。自己苦口婆心地要求孩子做什么,可是孩子非要一意孤行。最后只能通過打罵來解決問題。實際上,孩子們之所以一定要做什么事情,未必是這個事情他真的那么在意那么想做。很多時候是因為他想挑戰父母的權力和底線。
孩子大了,很自然地就會對父母強制性的要求有所知覺和反抗。媽媽要他睡覺,他就偏不,并且很享受拒絕父母,看著父母妥協而得到的滿足感。這種情況下,父母越要求他,他就越斗志昂揚,孩子們會覺得如果順從了父母,就是屈服于比自己大的權力了,自己就被控制和打敗了。這種感覺會讓孩子們很不安。
表面上看,父母打了孩子,是樹立了自己的權威。但實際上,孩子卻會因為自己成功的激怒了父母,而感到勝利。在他的心里,父母變成了有力氣沒辦法,除了打罵,對他束手無策、惱羞成怒的無能之輩。這也就是為什么有很多孩子青春期以后會特別叛逆,那時候他就知道,自己也有力氣了,自己可以跟父母對著打、對著干了。
有一次坐高鐵,旁邊座位是一對父子,孩子看起來也就是4、5歲的樣子。
上車以后不久,父親就開始拿出手機來玩游戲。孩子有些無聊,就東看看西看看。
再后來,孩子開始踢前面位子的座椅。前面的乘客是個年輕姑娘,站起來回頭看了看沒說什么。孩子父親批評孩子,說你老實點坐著,不許踢椅子,聽到沒有。孩子點了點頭。可是沒一會他又接著踢椅子。前面姑娘轉身說了句:“大人能不能管一管啊。”孩子爸爸忙賠禮道歉,接著對孩子吼,“你總踢椅子干嘛呀,你再這樣我打你了啊。”孩子老實了一會,又開始踢座椅。爸爸也沒食言,果然拍了孩子大腿一巴掌,把孩子打得憋著眼淚,馬上要哭出來。還聽到旁邊有旅客小聲說:“熊孩子,就該教訓教訓。”
孩子在公共場所這樣做,肯定會影響到他人,應該被管教。父親打了孩子這一巴掌,看起來也讓孩子安分了不少。但是很明顯,孩子踢椅子不是“無緣無故”的,他就是在用這種方式,想要把爸爸的注意力吸引到自己身上來。
坐車對多數孩子來說,都是一件沒那么有趣的事情。這位父親沒有給孩子足夠的陪伴,也沒有給孩子提供一些書籍、玩具、零食等打發無聊的東西,自己就自顧自玩起手機游戲,孩子很自然地就會通過各種舉動來尋求關注。
踢椅子就是他在反復確認,父親是否在意自己。他表現出來的潛臺詞是“我踢椅子的時候,你知道我的存在”“快看我,別玩游戲了,關注我”。在孩子的世界里,他最害怕的是被忽視和遺忘。他寧可做“壞孩子”“熊孩子”,也不會選擇做一個在父母面前沒有存在感的孩子。
鼓勵表揚是一種關注,打罵批評也是一種關注,父母更多地關注孩子哪一個方面,孩子就更容易往哪個方面發展。
我的一位朋友屬于脾氣比較火爆的類型,經常與女兒發生爭吵。
她說有一次回家,看到女兒拿著水彩筆往墻壁上畫畫,就很生氣地把孩子扯回房間關禁閉,吼了孩子一通不說,還沒收了孩子的水彩筆。第二天她到家的時候,發現孩子把玩具倒了一地,還拿著她的口紅在畫畫,她氣得要打孩子。這時候她老公正好也下班回家,趕緊攔住她。問明白情況后,老公跟女兒說:“你拿媽媽的口紅,是不是想氣氣媽媽,因為媽媽拿走你的水彩筆,你也很生氣啊?”女兒就點點頭。她老公接著說:“那你往墻上畫畫,把玩具弄滿地,還弄壞了媽媽的口紅,媽媽也很生氣啊,媽媽需要很長很長時問,才能打掃干凈。”看女兒低頭不說話,老公又哄著女兒:“這樣吧,媽媽的憤怒已經像大象那么大了,我們一起支援媽媽好不好?爸爸幫你要回你的水彩筆,你保證不再往墻上畫畫,然后咱們倆一起收玩具。”女兒很配合地接受了她老公的建議。
對此,朋友有點嫉妒她老公和孩子的關系好。其實孩子有這種表現一點都不難理解。她愛孩子,但表現出的是權威、嚴厲和指責。
她老公則表現出了對孩子的尊重、鼓勵以及與孩子合作的誠意。在發生問題的時候,先去談孩子的感受、需求,再表達自己的觀點態度。客觀的、不帶指責的描述事實,又能跟孩子一起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整個過程,大人是平靜的,孩子是舒服的,解決問題當然也就順理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