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蘭 常爸
我們懼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又想要給孩子一個快樂游戲的童年。“識字”就是這個問題的典型縮影。于是,常爸專門采訪了腦科學專家、早教專家,還有經驗豐富的小學牛校老師,從腦科學研究、早期教育、小學實踐教學教育等多方面,為我們揭開關于“識字”迷思的真相。
劉麗(北京師范大學腦與認知科學院副教授):
對于孩子的成長和學習,感覺我們有點兒過于強調記憶力了。雖然記憶很重要,是我們學習的一個基礎,但從宏觀生命體的整個發展進程來看,記憶力只是其中一個部分。人腦的發育,是用來完成各種事情的,包括感知覺、語言、計算、情緒、情感的發展等多個方面。人腦發育的過程是多元智能發展和完善的過程。
0~4歲孩子每天吃、睡、玩兒就占據了大部分時間,剩下的時間是有限的。識字不是不可以,但是不宜占據太多的時間。識字不是這個階段兒童發展的主要目標,主要目標是發展動作、交流和交往能力,通過跟大人交往、跟小朋友交往來增長才干、發展情緒情感。
并且,書面語言的發展,必須建立在口語發展的基礎上。識字,是一種書面語言的加工。幼兒階段的個體差異非常大,也不能一刀切地說小孩子上學前就不能教他識字。我覺得可以有這種假設,如果小孩說話很早,比較流暢,那就說明他的語言能力本身發展得比較早,同時他又對文字表現出興趣,這種情況下就應該回應孩子識字的需求;而不能說“你還不應該學,沒到學的時候呢”,我覺得這是沒道理的。但如果孩子沒有主動表現出需求,大人不必硬要教。
孩子的發展是全面的,也是有內在規律的。0~4歲主要發展的是關乎感知、情緒、情感方面,4~5歲之后,邏輯能力才著重發展。認字發展的是邏輯能力。而如果我們在孩子早期過于看重、發展他的認知、邏輯能力,就會限制情緒、情感方面的發展。小的時候可能感覺不出來,到了小學高年級、中學的時候就會顯現出來,他的情感不容易發展得完善,會影響他的內在健全人格發展、社會人際交往能力等等。
但是這種后果,很少有人會跟他小時候學習太多聯系起來,這可能是孩子識字過多過早的一個潛在的弊端。
總結:0~4歲是孩子著重發展感知、情緒、情感的時期,不宜過早刻意教孩子識字。如果孩子主動表現出對于文字的興趣,家長也要積極回應,無需刻意限制。
郭瑤(北京十一學校一分校語文老師):
其實我們在平常教學當中發現,孩子學習的路徑是不一樣的。有的是視覺學習,這種孩子在幼兒園的時候,其實你就會發現,他會自己去翻一些書,比較喜歡去看。有一些孩子是聽覺學習,他希望去聽你在講什么東西。我們學習了之后,潛意識里還會把接收到的知識、信息進行加工整理,每個孩子加工整理的方法也不太一樣。有些孩子是提取關鍵詞,然后把信息積累起來。有些孩子是把信息變成圖片的形式。
識字早識字多的孩子,大多是視覺學習路徑。你要說哪種路徑更好?其實是沒有好壞之分的。所以,說識字多的孩子比識字少的孩子聰明,也是沒有依據的。
總結:識字多與少、早與晚,只是不同孩子不同學習路徑的表現。
漢字是象形文字,孩子識字如識圖,這正符合幼兒識字的特點嗎?
劉麗(北京師范大學腦與認知科學院副教授):
我覺得這個不是小孩學認字的理由。漢字只有獨體字才是象形文字,比如說日、月之類的,現在大部分的漢字是形聲字。我個人建議是伴隨閱讀學習識字。脫離了閱讀識字,不如伴隨閱讀字。后者才對小孩的發展有更為全面的促進效果。
總結:現代文字中象形文字非常少,大部分孩子也很難做出圖形聯想。
入學前識字多,表明孩子做好了上學的準備嗎?
劉麗(北京師范大學腦與認知科學院副教授):
從我們閱讀研究的角度來講,小孩怎么樣算是準備好小學階段的識字學習了呢?不是說他認識多少字,而是他有一種print-sound awareness,就是能意識到一個符號對應一個語音。有了這個意識,孩子就具備了學習識字的能力。
print-sound awareness要怎么測試呢?舉個例子,大部分幼兒園階段的孩子可能都不認識“電視機”這三個字,我們在給他的選項里有兩個字的、三個字的,四個字的,他要是知道這三個字的就是“電視機”,我覺得這個小孩就已經具備了初步的識字的能力了,他就能夠準備好小學階段的識字學習,沒必要一定要認識“電視機”這三個字。
總結:print-sound awareness對發展水平、注意力集中狀況、學習興趣和生活習慣是更有參考價值的指標。
識字量大的孩子在入學后成績會更好,更自信嗎?
胡蘭(清華大學附屬小學校長助理):
識字量大,不代表閱讀量也大。如果孩子入學前識字量少,但是親子閱讀的時間充分,社會活動豐富,比如跟著大人經常旅行開闊視野,加上家庭環境中對于孩子的作息時間、生活習慣、閱讀興趣的建立良好,那么孩子在學習生活中是沒有問題的。在學校的學習生活里,其他科目的學習、體育運動表現、藝術方面才能等等都跟識字量無關,孩子的自信會來自多方面,不會只是因為一個識字量多少就自信或者自卑。
總結:識字量大的孩子在閱讀理解方面確實有優勢,但是這只是語文科目上的一個表現因素,不會也不能代表孩子的整體狀態,綜合能力更重要。
過早識字會限制孩子對于圖畫和色彩的想象力嗎?
劉麗(北京師范大學腦與認知科學院副教授):
我們是不鼓勵家長在孩子沒有需求的時候,硬教學齡前孩子識字,但是如果孩子表現出了興趣,家長就要積極回應孩子,不要那么教條說:這么大的孩子就不應該學識字。
而且,沒有任何研究說明,文字比圖畫缺乏想象力。大家一定不要把想象力就局限在空間想象力。除了空間以外,還有時間的維度。圖畫帶給我們的是形象、直觀的空間想象,而語言文字帶給我們的想象能夠跨越時空、超越眼前。不是你看到這個東西,才能激發你的想象力;沒有看到的時候也許更能激發你的想象。
大腦視覺皮層區有一個區域叫Occipito-temporal area(顳枕聯合區),在我們沒學識字之前,這塊區域基本上就是用來加工視覺物體的信息的。我們學了識字之后,這個區域的部分位置就用來加工文字了。曾經有過文盲跟非文盲的研究對比,發現識字的人的視覺辨別力是要更強的,尤其分辨細節的能力,而且思維的流暢性要更好。文字和圖形是相輔相成的,在想象力方面沒有孰強孰弱之分。
對孩子來講,重復閱讀是必要的。書都是一遍一遍看的,故事也是一遍一遍講的。每一遍的方式可以是不一樣的。我覺得可以先從讀圖開始,然后逐步過渡到讀文字。所以,重要的是:一本書是可以反復讀的,每一遍可以有不同的側重點,不用擔心讀了圖忽略了文字,或者讀了文字忽略了圖。
我比較崇尚建構主義的觀點,就是根據小孩已有的狀態去發展他下面的狀態。我認為讓孩子接受一本書的最好的方法是根據孩子個體的經驗來設計閱讀方式。舉個例子,假如你家小孩剛學會說蝴蝶,拿了一本書,你一定要從第一頁開始讀起嗎?如果是我,我就看這本書的哪一頁上有蝴蝶,先從這一頁開始讀起。讀書的方式是靈活多樣的,可以考慮根據孩子的已有知識來選擇讀書的方式。
總結:文字和圖畫帶來的想象力是不同緯度的,無大小輕重之分。
幼兒教育的原則,說千道萬,歸根到底就是“道法自然”。在以“聽覺路徑”為主的階段,就讓孩子多聽,多給孩子讀書;到了“視覺路徑”為主的階段,再來學習識字也不遲。如果有的孩子很早就偏向“視覺路徑”學習,有自己的識字的欲望和需求,早點教識字,也不用擔心什么“影響想象力和創造力”。多了解孩子的發展規律,尊重每個孩子的天性,才是教育之本。
孩子2018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