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志勤
摘 要:主題班會是班主任對學生進行德育的重要途徑之一,為了充分發揮主題班會的德育功能,結合相關的教育理論和教學實踐,對主題班會的組織過程進行了分析和研究,得出了提高主題班會的質量和有效性的一些方法,把主題班會開得更好、更多彩、更有作用。
關鍵詞:善于發現;精心設計;以情動人;自我教育;自我反思
班會,是在班主任的組織和指導下,為有效管理班級和處理學生存在的教育問題而進行的班級活動。按班會的主題性和功能性,我們把班會分成主題班會和常規班會。相對于常規班會,主題班會聚焦于某個主題教育,活動目標更明確,針對性更強,德育功能更突顯。一節優質的主題班會,是引領學生人生價值觀和培養學生健全人格的德育課堂,是班主任教育理念、教育智慧、教育能力、教育素養的結晶,是判斷班主任綜合素質的重要依據。那么,一節優質的主題班會是怎樣煉成的呢?
一、班主任要有一雙善于發現的“眼睛”
首先,班主任要善于尋找發現班級、學生成長中存在的教育問題和話題,從中醞釀和提煉班會的主題。這需要班主任對學生身心的發展規律和特征充分了解,對班級常態和學生生活密切關注,保持敏銳的觀察力,發現正在發生的問題,預見可能出現的問題。正如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所說的:“在自己的工作中分析各種教育現象,正是向教育的智慧攀登的第一個階梯。”例如,八年級的學生,由于學習科目的增多,學習時間的分配和學習方法的轉變不到位,容易出現成績下滑、自暴自棄的現象。為此,我在開學初就舉辦了“養成良好學習習慣”的主題班會,使學生意識到良好學習習慣的重要性,培養學生的良好學習習慣,從而幫助學生渡過學習中遇到的瓶頸,促進其學業成長。在家訪過程中,發現好幾位家長都抱怨自己孩子脾氣大,回家很少幫忙做家務,我又設計了以感恩父母為主題的班會,通過問卷、發言、觀看視頻、音樂欣賞、討論等活動形式,讓學生對父母的養育之恩有了更深的體會和認識,實現了情感教育的目標。
其次,班主任要善于發現主題班會的素材,養成收集積累素材的習慣。當今社會,資訊發達,班主任要做個有心人,從報紙、雜志、網絡、電視、電影等媒介發現教育資源。如《超級演說家》《我是演說家》這類節目中,就有很多充滿正能量、引人深思的演講;在微信上瘋狂轉載的《爸爸說》《不讀書,不吃苦,你要青春干嘛》《偷過的懶,都會變成打臉的巴掌》也是值得和學生分享探討的好文;張韶涵的《隱形的翅膀》,逃跑樂隊的《夜空中最亮的星》,李宇春的《和你一樣》等勵志歌曲深受學生的喜愛……楊兵老師的《魅力班會是怎樣煉成的》中提到,他的電腦里有一個專門的“德育素材庫”,分為“文字”“圖片”“音頻”“視頻”和“課件”五個文件夾,每個文件夾又細化為若干子文件。我想,建立素材庫這個方法,值得我們每位班主任效仿,豐富多彩,系統分化,精心搭配的素材,絕對會成為主題班會吸引學生的寶藏。
二、活動方案要精心設計,科學合理
一節優質的主題班會,必須要針對具體的教育對象、活動場地、活動時間,制定適宜的活動方案,不能流于形式,上網隨便下個課件和教案,復制粘貼,改動改動,這樣沒有計劃性和針對性的教育活動,是不可能起到預期的德育效果的。方案的設計既要遵循青少年的心理發展規律,又要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首先,要確定簡潔明快、新穎深刻,符合學生話語體系的主題名稱。其次,不管是導入還是活動形式,都要根據學生的理解能力和特點來設計整合,做到趣味性、多樣化,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例如“環保從你我做起”這個主題就很簡潔明了,讓學生有親切感。這節主題班會中,我還設計了以電影《后天》中的片段為導入,逼真的自然災難效果不但深深震撼了學生,還引發了大家的思考:到底是什么原因導致大自然如此報復我們?接下來的主題展開和深化環節,我設計的是給學生展示我平時用手機拍攝的日常生活中一些垃圾遍地的圖片,讓他們討論:身邊都有哪些破壞環境的行為?我們該怎樣從小事做起保護環境?班里亂扔垃圾、放學后不關燈的現象該怎樣解決?視頻和圖片的展示增加了活動的吸引力和現實性,豐富了學生的感受,體驗型和討論型活動能引發學生的關注熱情和參與興趣。最后的主題總結和提升階段是讓學生制定環保公約并讓學生代表宣誓陳詞,讓學生表述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也進一步深化和提升了主題。這節班會課同學們都踴躍發言,氣氛熱烈,課室保潔問題、學生的一些不良習慣在這次班會之后明顯改善。
三、活動過程中要以“情”為靈魂
德育,是主題班會的出發點和最終目標。孫蒲遠老師在《美麗的教育》里說道:“只有讓學生相信并且感動時,我們的教育才有說服力。”這就是“以情動人”。有了情感,教育才會有感染力。教師在教育過程中要做到投入真情實意,自然流露,才能觸動學生的心靈,喚起學生的情感共鳴,最終激發他們的道德動機,實現“移情”的作用。在“感恩父母”主題班會上,我就現身說法,談到了“子欲養而親不待”的遺憾:“我之前總想著等我有時間了,經濟條件好了,就帶父親母親去旅游,等下次……卻未曾想到,父親因為高血壓病犯,猝然離開了人世,我還沒來得及帶他去嘗嘗肯德基、去他想去的地方轉轉,連和他一起的合影都沒留下幾張,他就這樣匆匆地走了,而我,有太多的來不及,有太多的愧疚。孩子們,愛,不需要等待,愛你們的父母,不要等長大了,不要等以后,就從現在做起,從我們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說到最后,我忍不住哽咽了,班上的同學也潸然淚下。有的同學至今都還會和我說起這節讓他們印象深刻的班會課,坦誠流露的情感,加深了老師和孩子們感情上的交流和聯系。
四、要讓“后班會行為”成為德育課堂的延伸
楊兵老師在《魅力班會是怎樣煉成的》中提到了“后班會行為”,我認為這個“后班會行為”應該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是學生的班會隨感,一個是老師的班會反思。
首先,為了避免出現“會上熱烈,會后照舊”的局面,持續主題班會的德育效果,教師可以讓學生撰寫“班會隨感”。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只有能夠激發學生去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班會隨感,是讓學生對主題班會的內容、理念進行自我思考、自我總結、自我教育的一個過程,是學生將接收到的德育信息內部消化轉化成為自身道德品質的過程。老師要認真對待學生的隨感,通過書面批閱、私下面談等方法來和學生進行交流和反饋,及時地了解學生的思想動向并給予正確引導。班上的小×同學,平時個性魯莽,愛說臟話,但這個大大咧咧的男孩子卻在“感恩父母”的主題班會上,把父母的愛好、鞋子的尺寸、愛吃的菜說得清清楚楚。他在交上來的班會隨感中寫道:“我和媽媽的關系不好,我們老吵架。可我不是不喜歡她。她在我八個月大的時候就外出打工了,一年才回來一兩次。就只有在妹妹小時候,由于妹妹身體不好,她才待在家照顧了妹妹兩年。其實,我多想媽媽也在家陪陪我啊!老師,你和她說說好嗎?”在他簡單的話語里,我感受到了留守兒童深深的痛和他叛逆外表下敏感缺愛的內心。我和他在外打工的父母取得聯系,反映了他的愿望,他的母親答應爭取每月回來一次,我也常和他聊天,了解關心他的生活,他的精神面貌逐漸有了轉變,他的父母在后來的電話隨訪中也感嘆他懂事了很多。
再者,教師要養成撰寫班會反思的習慣,保留班會的設計方案,總結活動過程中的優缺點,記錄出現的問題并研究解決的策略,尋找現象背后的規律,提升自己的教育素養。孔子曰:“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這句話告誡我們老師,通過親身實踐和自我反思,才能發現問題、完善自己、提升自己。主題班會的反思,是我們對實踐的分析和總結,使我們的經驗更理性化,促使我們不斷成長進步,成為一名“反思型”“學者型”的教師。
李鎮西老師的教育理想是“為現代化中國培養真正的公民”。我想,這也是每一位中國教育者的理想。作為一名班主任,要不斷地豐富教育理念,提高自身的教育素養,從科學研究的角度來打造優質的主題班會,充分發揮主題班會引領學生人生價值觀和培養學生健全人格的德育功能,最終達到培養真正公民的宏觀目標。
參考文獻:
[1]楊兵.魅力班會是怎樣煉成的[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0:61.
[2]孫蒲遠.美麗的教育[M].北京:同心出版社,2004:2.
[3]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347-358.
[4]遲希新.有效主題班會八講[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78-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