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森
社會的快速進步帶來信息化技術在我們生活中的廣泛運用,可移動拍照設備相機和手機得到普及,單反相機的保有率在普通家庭中也逐年提升,近年蓬勃發展的微博和朋友圈為攝影的普及提供了平臺。攝影以其快速、生動、直觀地記錄生活,開課時省時省錢而受到絕大部分高中學生的喜愛。
本學年攝影社團的開課主要分為理論課和實拍實踐課,其中實拍階段以命題式創作進行,圍繞校園進行拍攝。經實踐,攝影課程深受學生喜愛并取得一定的教學成果,學生攝影作品多次在學校微信號上進行推送并收獲了師生以及家長的贊譽,下面就攝影社團的開課談談自己的一些實踐和探索。
一、打好理論基礎,做好拍攝準備
本學年攝影理論的學習目標是使學生掌握一些簡單的攝影方法,不斷提高學生攝影知識水平,為此我設計了十八個學時的理論知識,內容主要分為以下幾個方面:相機的構造、相機的基本操作、光圈與快門的組合、攝影的構圖、攝影用光以及攝影后期知識。通過這些理論知識的學習,學生基本能掌握拍攝一張好照片的技巧,具體開課過程中我會將理論和實拍穿插進行,以確保學生對攝影的激情和熱情,同時有利于解決學生在實拍中出現的
問題。
二、培養審美的眼睛,制定攝影作品的鑒賞力標準
學藝術的人最先培養的就是“眼高手低”,眼界首先高起來,知道什么是優秀作品才能拍出來好作品。我在教學中主要采取講解和觀看攝影展的方式來提升學生的美術鑒賞力,同時組建班級教學群,每周推送經典大師的攝影作品和影展信息。
為了檢測學生知識掌握水平,為此我制定了評價學生攝影作品鑒賞力的三層標準:第一層標準:能說出攝影的風格,但對攝影師不了解,不能分析出攝影作品的形式語言和技巧。第二層標準:能說出攝影的風格流派,能知道攝影大師的名字和常用風格,能分析出攝影作品的形式語言和技巧。通過一學期的學期,學生能根據作品分辨出攝影風格。第三層標準:熟悉攝影史上的主流風格流派,熟悉攝影大師的風格和手法,能根據一張攝影作品進行圖片分析,指出作者的表達意圖,說出作品的意義和價值。
鑒賞力標準是衡量學生理論知識掌握水平的重要依據,學期末我會對所有社團參與的學生進行評價。評價采取過程性評價與質性評價結合的方式,其中每周作業的點評及收集打分占70%,理論知識閉答題占30%。學期末每個學生以檔案袋的形式將作品整理起來,方便隨時查閱和評價。
三、理論和實拍結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學生最期待的是實拍課,當學生看到一幅幅精美作品從自己手里誕生的時候,那種驚喜不亞于觀看一場魔法表演。本學期我們一共進行了五次實拍,雖然次數不多,但作品質量令我非常滿意。考慮拍攝的便利性與安全性,本學期的實拍主要在校園內進行。實拍前我會布置拍攝任務,擬定好拍攝主題,如“高中生的一天”,要求學生以紀實的方式將一天的學校生活記錄下來;又如“校園的秋天”,當時正值學校廣場的銀杏葉子變得金黃,學生拍出的作品還被校園網報道。這種近似命題作文的方式很受學生喜歡,涌現出眾多優秀作品。
四、舉辦影展和網上展覽,提升學生對攝影熱愛的續航力
學生作品誕生后,他們迫不及待地向每一個人分享自己的喜悅,這也是零零后學生的特點:個性張揚,喜歡展示、表達自我。我把每次拍攝的作品精心篩選,并讓學生把作品配上文字,可以是心情記錄、一首流云小詩或者一句歌詞。我將所有作品利用《美篇》進行編輯,在開頭寫上一段序言,把每一期作品做成展覽的樣子,并分享到朋友圈。隨著作品在朋友圈的傳播,收獲了來自校內外師生和家長的點贊,學校官方微信號也開始推送我們的作品,官方網站也對社團進行了專題報道。表揚是最好的鼓勵,學生們的拍攝激情被點燃,部分同學利用課間和飯后的時間進行拍攝并積極投稿,滿懷期待地等待著每一期作品的推送。
學校每年定期舉辦校園文化藝術節,攝影是其中的一項重要參賽內容。為了提升攝影在學校的影響力,我將攝影作品單獨布置在學校廣場的銀杏樹林中進行展示。為了展覽效果,我精選了兩百余幅作品統一樣式和風格進行打印,每一幅作品附以文字說明,并在展區醒目位置設置展覽序言。展覽當天,兩百余幅作品在冬日的銀杏樹林中迎風擺動、交相輝映。其中不少作品拍攝于秋天的銀杏樹林,為單調的冬日增添了一抹亮麗顏色。
五、校內外多項舉措并行,回歸攝影本質
攝影社團不僅局限于校園拍攝,同時助力于社會商業事務和社會公益事業。2017年7月份社團成員參與錄制拍攝OFO小黃車推廣宣傳片,在獲得一定的報酬同時更提升了學生的技術水平和社交能力;2017年10月份在學校舉行的“孝老敬親又重陽”大型公益活動中,社團成員擔任現場拍攝工作并圓滿完成任務。本著“以活動促發展”的目的,鼓勵學生積極參加省、市、校級活動,在2017年全市中小學生藝術節活動中,一名同學獲得高中組攝影類“一等獎”,作品同時被推送到教育局活動網站首頁。
攝影社團的探索才剛剛開始,未來我們會成立室內攝影棚,并探索室內古風人像攝影,把傳統服飾和當代學子的風貌展現出來。攝影社團同時助力于其他社團活動和校內大型活動的拍攝記錄,實現攝影與其他學科的融合。
參考文獻:
[1]馮友梅.高校學生社團的特點及其作用[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4(5).
[2]代卉霞.班級和大學生社團的比較研究及對策探討[J].湖北社會科學,20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