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朝清

魏鵬濤在江蘇南京讀大學期間,一直兼職積攢社會經驗。畢業后他回到母校創業賣煎餅,小店才開了4個月,月營業額達到了12—13萬元,利潤也非常可觀。現在他請了幾個阿姨來幫忙做煎餅,自己平時查漏補缺,完善煎餅店的經營。(4月19日《遼沈晚報》)
不論是“大學生賣煎餅”,還是“北大碩士賣牛肉粉”,抑或“碩士賣涼皮”,一些高學歷年輕人在創業的過程中,熱衷進入餐飲行業。一方面,餐飲行業門檻相對較低,對于缺乏財富積累和社會資本的年輕人來說,少則幾萬多則十幾萬的投資并非不可承受;另一方面,在這樣一個喜歡吃、講究吃的國度里,餐飲行業的蛋糕很大,只要做得好,就會贏得消費者“用腳投票”。
在一個盛行“淺閱讀”的時代里,北京大媽“賣煎餅月入3萬”“浙江金華大爺賣燒餅攢下7套房”等新聞很容易給人一種“做生意很容易”“掙錢很輕松”的錯覺。實際上,許多商家的生意并沒有那么好做。許多商家即使掙錢不少,幕后的艱辛也超乎我們的想象。
前不久,筆者到小區一家生意很好的菜攤買菜,當時已經將近晚上八點半,店主正準備收攤打烊。和店主閑聊,意外得知他每天清晨三點多就要起床去進貨,一直忙到晚上九點多才能休息;這樣的生活,他已經持續了十多年。
與月入3萬的大媽相比,大學生魏鵬濤為何能夠月入13萬?大媽只有一個攤位,魏鵬濤卻有一個店鋪;大媽只是一個人“孤軍奮戰”,魏鵬濤卻雇用了幾個員工;大媽只做線下銷售,魏鵬濤卻線上線下兩不誤……去掉租賃店鋪、雇傭員工等開支,魏鵬濤的實際利潤并沒有想象的那么高。
愿意在平凡的世界里腳踏實地,能夠以平和、理性的態度去看待成功;創業不僅能夠得到物質上的激勵與回報,也能在各種磨難中成長起來,內心變得更強大。在價值實現渠道多樣化的今天,每個人都需要在這個世界尋找契合自己的位置;不被世俗偏見所裹挾,擁有與眾不同的“意義之網”,顯然值得點贊。
創業有風險,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大學生創業者并不少,能夠笑到最后的依然是少數,而其背后的艱辛更是我們沒有看到的。所以,當我們對一些創業者讓人眼紅的財富積累羨慕嫉妒恨的時候,卻不能忽略、漠視別人為此付出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