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樹才
河北省豐寧滿族自治縣平安堡中學
校園文化看不見、摸不著,可是它有著巨大的凝聚力,有著巨大的推動力和生命力。校園文化是一種特殊的社會文化,在本質上具有鮮明的審美特征,處在社會文化發展的前沿。如何提升校園文化品位并形成學校特色?重要在于加強美育教育,把美的瓊漿灌注到校園文化中去,打造出一種積極向上、寬松和諧、靜謐優美的文化底色。
審美教育也稱美感教育,即美育,是借助于自然美、社會美和藝術美,培養人具有正確的審美觀念、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感受美、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它是社會主義全面發展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學校教育和環境建設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美育的作用和功能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即個體塑造、社會整合和文化建構。
美育以具體的形象去激發人的情感活動,從而陶冶人的情操、完善人格。美育的社會整合功能主要體現在促進人與人之間的社會整體聯系,美育有助于實現人類社會的協調發展。美育的文化建構功能使受教育者體驗、領悟到一個民族或地域的文化內蘊,并在此基礎上進行文化的建構。在校園文化構建中融合美育元素體現在四點:
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是校園文化建設的一個重要環節。我們所說的人際關系是指校園內的師生之間、教師之間、學生之間、學校行政管理人員與師生之間在思想、學習、生活等方面的交往和聯系。這種交往和聯系的和諧與否,直接影響到學校發展建設的全局。和諧的人際關系往往表現為互相信任、互相理解、互相支持、互相尊重,從而形成一種心情舒暢、積極向上、樂于奉獻的精神狀態。
形成和諧的校園人際關系,一個有效的途徑就是實施審美教育。德國詩人和戲劇家席勒認為,通過美育使受教育者具有和諧的心理狀態與人格狀態。這種和諧的狀態,是處理好人際關系十分重要的因素。在人際關系中,往往隱藏著人與人的利害關系。而審美關系是一種情感關系,也可以說是一種愛的關系。
美育作為一種愛的教育,能自覺培養學生自愛與愛他,以及愛學校、愛社會、愛祖國、愛人類、愛和平、愛生活的情感態度,他們能在愛的體驗中獲得審美的共鳴和喜悅,在愛的實現中達到“和”的境界,建立起一種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由于美育不帶有功利色彩,通過審美教育,不僅能培養和提高學生對美的感受力、鑒賞力和創造力,而且能美化人自身,即幫助學生樹立美的理想,發展美的品格,培育美的情操,形成美的人格。
美育的根本宗旨是培育學生的人格和心靈。有了好的人格和美的心靈,他們就能用正確的觀點看待任何事物,遵循理解人、關心人、尊重人、信任人的原則處理人際關系,用一種讓對方樂于接受的方式交流溝通。同時,也能用正確的審美標準約束自己的言行。
校園環境是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物理環境主要指建筑(布局、造型、顏色等)、設施、校園的花草樹木等自然景觀。審美教育對建設高品位的物理環境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學校建筑物以及綠化、美化的規劃、設計、實施,都必須在正確的審美觀指導下來完成。建筑本身是一門實用與審美相統一的藝術,建筑的設計必須既考慮到它的實用價值,還要滿足人們的審美需求。因此在實現建筑物功能的前提下,要遵循審美原則來設計建筑的造型,規劃建筑的布局;按照與建筑物和周邊環境相協調的原則進行美化、綠化和硬化;同時根據建筑物和校園的風格點綴有特色的景點。這一切,自然需要決策者和管理人員有高度的審美修養。
高品位的物理環境,對營造和諧的心理環境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優美的物理環境本身給人以美感,以直觀的方式呈現著崇高的審美理想和高尚的審美情趣,它能在豐富人們的感官刺激的同時,使人們身心獲得松弛、安寧和愉悅,還能起到凈化心靈、陶冶情操、升華道德、激勵向上的作用。
心理環境指人際環境、校風、學風和教風以及各類文化藝術活動氛圍等人文因素。實施審美教育,能增強人的自我調節能力,形成良好的心理環境。審美教育的實質是情感教育。情感是審美心理中最活躍的因素。人的思想素質、文化素質、身心素質、審美素質的提高,都與情感的體驗等心理因素有關。一個人一旦受到審美情感這一高級情感的支配,就會使自我調節能力大大增強,促進自身的心理健康。優雅的校園環境氛圍能消除個體心理上的種種不協調、不和諧感,促進身體和精神以及諸心理功能之間的和諧發展,使學生體驗到人生的樂趣與生命的完美,從而保持健康的心態。
校風、學風、教風在校園文化中屬于行為文化,在心理環境中處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審美氛圍濃厚的校園對學生有某種自我約束功能,能使學生按照美的規律與要求規范自己的言行,養成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學校良好的校風、學風、教風應當是在高度和諧的狀態下形成的。這種和諧除了教育環境、人與人、學科與學科、全面發展的各要素之間以外,還包括了人們自覺遵守學校的紀律、自覺維護學校正常的教學秩序;人與人之間互相尊重、互相信任;關心集體、關心他人;愛崗敬業、勤奮學習;教學相長、師生互動等,這既是體現和諧的一種美,也是一個學校的良好的校風、學風、教風的具體體現。
審美教育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美育能提高人的審美力,而審美力是人的智能(知識、能力、見識)不可缺少的方面。通過美育,使人們在對自然美、藝術美、社會美欣賞的同時,了解自然,了解社會,了解歷史,獲得各種科學知識。同時,審美需要和審美修養可以推動人們的科學研究。可以說,審美教育是人們開發智力、豐富頭腦、提高文化品位的可以依靠和借用的鑰匙,是良好學風形成的催化劑。
審美教育能培養人們正確的審美觀,使人們樹立崇高的審美理想,增強高品位的審美情趣,陶冶情操,完善人格,還能使學生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通過審美教育,師生掌握了正確的審美標準,會自覺地摒棄不良的學風和教風,從而按照美的規律從事教學和學習。
研究表明,一個人的創新能力與想象力有關。愛因斯坦認為:“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一般來說,想象力豐富的人創造力也強。校園文化展示的是一種感情世界,要使感性的審美活動上升到理性的審美文化,需要教師的啟蒙和引導,更需要不斷進行作為審美教育核心的藝術教育。藝術是通過塑造形象表達作者思想感情、反映社會生活的一種社會意識形態。藝術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人們的審美素養,使人們學會欣賞,學會創造。而藝術的欣賞和創造只有運用聯想、想象等心理因素,才能達到高的境界。正因為如此,才有對藝術欣賞的再創造,從而進入深層的藝術享受階段。從這個意義上說,藝術教育也是培養人們想象力的教育。學生通過審美教育有了豐富的想象力,就會在科技創新、藝術創作、學術交流、環境美的創造、文化藝術活動的設計等方面,不斷迸發新的火花,從而為校園文化建設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