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榮平
江西省上饒市弋陽縣樟樹墩學校
要增加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的效率,首先就是需要教師在進行課程設計的時候,明確教學的目標,這樣在進行課堂內容講解的時候,才能夠有條不紊地來進行,不會在課堂上受到一些客觀因素的干擾,從而使得課堂教學節奏打亂。在確定了教學目標以后,學生在學習課堂內容的時候才不會覺得迷茫,在進行任何問題思考的時候,都會結合課堂的教學目標來進行思考,在課程結束的時候,即使學生依舊對一些細節問題不了解,但是教學的目標和主要內容已經基本掌握。比如在學習《鴉片戰爭》這課內容的時候,教師在進入課堂的主要內容講解之前,就在黑板上寫上教學目標“能夠對林則徐虎門銷煙的故事進行講述;能夠簡述《南京條約》的內容,并且能夠說出《南京條約》的簽訂對中國近代史的發展的影響。”教師將課堂的教學目標明確以后,然后在進行具體的事件講解的時候,學生就有目的地進行聽講,在對學生進行提問的時候,學生不知所措的時候,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去聯系課堂的主題來進行回答。這樣一種“先學后教”的課堂設計方式,就使得學生的課堂積極性調動起來,以前在面對教師的問題的時候,不知道從何處下手,而現在只要聯系課堂的教學目標,學生就愿意表達自己的觀點。在教學的最后,在對學生進行《鴉片戰爭》這部分內容檢測的時候,學生在進行回答問題的時候,都能夠在課堂的主線上,這樣的目標教學方式就不僅了課堂的教學效率,還增加了學生的愛國情感。
為了適應新課程標準改革的要求,初中歷史教師在課堂教學的設計上應嚴格按照以學生為主體的思路,充分考慮到初中年齡段學生的實際特點,通過對學生實際情況的掌握來對每節課的歷史課堂教學進行設計。比如:在對“血肉筑長城”一課的教學設計中,教學可以讓學生們討論平時都看過哪些關于中華民族抗日戰爭題材的電影或電視劇,學生會說出諸如《舉起手來》《民兵葛二蛋》等抗日題材影視節目,激發學生對課堂學習的興趣,為教師接下來的課堂教學做了完美的鋪墊。這種讓學生充分參與課堂互動的方法不僅使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氣氛中掌握了知識,同時也激發了學生的愛國情操,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當前我國教育越來越重視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初中歷史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也不應只把學生對課堂學習內容的完全掌握當作唯一的課堂教學目標,而應該在教會學生掌握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例如:在對“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一課的設計中,教師可以充分利用當下年輕人熱捧的“穿越”元素來設置情境,讓學生對“八國聯軍侵華戰爭”進行模擬實時報道,使學生能夠更直觀地感受到當時的場景,提高了對學習內容的理解程度,同時也對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進行了鍛煉,可謂一舉兩得。
同時,教師也應該在課堂教學中保持課堂的活力。只有在充滿活力的課堂中,學生的思維才能變得更加活躍,才能夠進一步調動學生的主動性與積極性,進而提高教學的有效性。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設計中對課堂教學的氛圍和節奏進行把握和調節,要能夠維持課堂的活力、保證學生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更進一步,教師就必須在教學設計中打破傳統教學觀念的限制,充分利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來維持課堂的活力。例如,在學習《漢通西域和絲綢之路》中,教師就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法來提高學生的興趣,并保證課堂教學的活力。通過多媒體設備,教師就可以利用圖片、音樂、音像等方式將絲綢之路真實地展現在學生的眼前。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就能夠感受到絲綢之路的美麗與偉大,才能夠對漢朝通往西域之路的歷史有更加深刻的認識與了解。此時,學生的情緒就能得到調動,他們能夠始終懷有充分的熱情和激情面對課堂教學,這就能夠達到保持課堂活力的目的。在此基礎上,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進行積極的交流與思考,引導學生抒發自己對絲綢之路的看法。在此過程中,學生能夠自由地抒發自己的觀點,也能夠聆聽其他同學的想法,能夠通過激烈的交流來完成教學任務。因此,整個課堂的氛圍變得活躍,也就達到維持課堂活力的目的。
教師要建立高效的課堂,就必須迎合素質教育的理念,必須針對學生的綜合素質進行提升。更進一步說,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設計中不但要完成基本的教學任務,還要有效地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此時,教師就可以利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來填充課堂教學,在提高教學質量的同時針對學生的綜合素質進行有效的提升。例如,教師可以利用小組交流學法,在提高學生學習效率的同時提高學生的交流能力、團隊合作能力等多方面的綜合素質。此外,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還可以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愛國意識,也可以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自主學習能力等。這就需要教師運用不同的方法開展初中歷史教學,在教學過程中針對不同的能力與素質進行有效提升。提高初中歷史教學課堂的效率已經成為課改的重要內容,這就需要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努力,教師要增強學生在課堂中的參與度,設計學生感興趣的內容,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引導,從而使得學生能夠主動參與到歷史知識構建的過程中,不斷提高初中歷史教學的效率。
[1]吳得芳.論教師的實踐智慧[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3(4).
[2]潘發達.“教師類型”研究回眸[J].上海教育科研,2003(4).
[3]鄭流愛.美國歷史學科教學的專業發展基準[J].歷史教學,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