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煜婷 田墨濃 侯 靜
北華航天工業學院;北京語言大學;北華航天工業學院
2006年,河北梆子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是華北地區的藝術瑰寶,也是河北省促進文化繁榮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高度海外傳播價值。
河北梆子的海外傳播研究,國內外的資料較少。中國中央戲劇學院教授羅錦麟,積極挖掘河北梆子與西方文化的關聯,根據河北梆子的特點,對希臘經典戲劇進行改編,成功演繹了《俄狄浦斯王》、《忒拜城》等。然而,河北梆子仍缺少把中國故事傳播出去的嘗試。
接受美學由德國姚斯和伊瑟爾提出,強調意義的傳播不是由信息發送者單獨完成的,而是由信息接收雙方共同建構的。在此過程中,觀賞者已有“經驗”和認知水平至關重要,幫助觀賞者主觀能動對信息進行判斷、接受和詮釋。接受美學包含創新期待和定向期待兩方面。
首先,適應性改編,保持和借鑒自身藝術審美價值的同時,將他者文化進行有機整合,滿足接受美學的定向期待。電影《功夫熊貓》詮釋了中國山水小鎮的人文地貌、民俗風情以及功夫精神、佛教思想等,將情節扎根于中國文化。同時采用了美國電影的典型敘事模式。
其次,創新性保留,抓住文化精髓,展示文化自信。白先勇的青春版《牡丹亭》,始終堅持“正宗、正派”的原則。張火丁訪美表演的全本戲《白蛇傳》、《鎖麟囊》,是中國京劇的代表劇目。事實證明,中國戲曲中很多獨特的審美形式是能夠為西方觀眾所欣賞。
在題材選擇方面,巧妙利用在海內外廣為流傳的中國經典故事,減少海外觀眾對劇情理解的負擔。河北梆子的傳統劇目《趙氏孤兒》在海外有較長的傳播歷史,許多外國劇團也曾創作了不同版本。《孟姜女》的故事與對于中國第一個統一的朝代秦朝密切相關,皇帝秦始皇、兵馬俑、長城,在國外認知度高,易于得到調動觀眾的聯想。《花木蘭》也曾經被迪士尼公司改編成動畫電影。另外,海外的中國故事同樣適合進行改編和演繹。西方認知度最高的中國題材戲劇《圖蘭朵》,在全球范圍內所發揮的重要作用、輻射持續影響。阿拉伯故事集《一千零一夜》中的一些中國故事,隨著早起“絲綢之路”的商旅交往,早早就傳播到海外,融入歐洲的文學創作和藝術欣賞中,都是可以兼顧觀眾認知的題材。
思想情感方面,選取東西方文化相似相通的價值追求和觀念。梅蘭芳為了使美國觀眾對京劇感興趣,訪美劇目挑選接近西方審美趣味的《霸王別姬》、《貴妃醉酒》、《木蘭從軍》等。河北梆子中的“任俠”,與西方文化中的“騎士”都代表著尚武、利他、英雄主義的價值觀,有一定相似性。然而,前者根植與平民草根,為中下階層發聲;后者為王公貴族服務,代表著上層社會的榮耀。因此,還應當注意相似觀念的細微差別,在文化傳播中,權衡和兼顧海外觀眾的兩種期待。
2.引導河北梆子的文化內涵的解讀。
首先,啟用專業的商業運營團隊,利用符合海外觀眾習慣的信息傳播渠道,提高其對河北梆子感性認知,降低接受障礙,制造輿論氛圍。其中新媒體的影像、聲音、文字多模態在跨文化傳播中的優勢力量,應當得到充分的重視。
同時,利用西方社會文化資源,加強對海外觀眾理性認知的滲透,從看熱鬧過渡為看門道。通過海外大中小學校、孔子學院等教育平臺,博物館、藝術廳等公共機構,策劃文化活動,邀請戲劇家、學者開展河北梆子相關文化活動,讓戲曲愛好者認識中國戲曲藝術的獨特魅力。
另外,把文化信息傳播與創作相結合,培養對河北梆子具有敏銳嗅覺和廣泛趣味的戲劇表演者和傳播者——利用“人的媒介”。設立國際性戲曲文化學習交流項目,培養文化傳播使者,促進中西文化的碰撞與對話,拓寬河北梆子的文化價值和審美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