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麗英
(鄭州財稅金融職業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0)
文學與電影自20世紀40年代甚至更早的時候就已經產生了某種聯系,電影的誕生與文學密不可分。在電影藝術發展的歷史長河中,有非常多優秀的影片都是由文學作品改編而成,而且這些影片由于改編自優秀的文學作品而擁有與生俱來的藝術感覺,再加上原著的號召力,使影片的票房與影響力得到大幅提升。正是由于文學與電影之間這樣親密的關系,引發了空前的討論。文學是否可以直接拿來改編,抑或電影只需要汲取文學的藝術性即可,這兩種觀點都是站在文學為電影之源的立場上的;而電影因為豐富的表現力可以將文學替代則是一種“電影至上”的觀點。歸根結底,文學和電影之間的關系有兩大層面:文學是如何影響電影的,而電影又為文學帶來哪些改變?結合歷史與現實實踐證明,兩者關系日漸緊密,互為支持,共同進步。
相對于文學出現的悠久歷史來說,電影是一門新興的藝術門類,而文學作品就是培養其成長的最佳營養。文學無疑為電影創作提供了最肥沃的土壤,是“電影之母”。中外影壇中,由文學作品改編的電影數不勝數,而且戰績驕人。豐厚的文學積淀為電影創作提供了廣泛的素材,同時電影的審美方向也必然受到文學影響,大致體現在三個方面。
首先,文學在故事敘述上非常擅長,它可以將故事情節發展和細節呈現描述得非常細膩,使故事本身更加豐滿豐富、立體清晰,而故事的好壞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電影的成功與否。因此,一個好的文學故事可以說是電影成功的基本保障。這一點深受以張藝謀、陳凱歌、田壯壯為代表的中國第五代導演的認同,他們認為文學是電影的啟蒙,文學引領著電影的大方向,想要研究中國電影,首先要研究中國文學。所以,這就不難理解為什么在中國當代電影中,涌現出了諸如《紅高粱》《活著》《霸王別姬》《刮痧》等很多符合中國文學審美的影片,同時這些影片帶有強烈的中國傳統色彩,在世界三大國際電影節中大放異彩、斬獲殊榮。這些電影不約而同地在故事情節的表達上運用了相應的電影表現手法,不僅引人入勝,而且耐人尋味,將文學的藝術性展現得有聲有色;在塑造人物時,著重表現人物的典型特點,使人物符號化,根據情節發展逐漸顯現出既具有真實感又具有距離感的立體人物形象,這也是原著文學的目的;文學與電影都無一例外地需要表達情感,文學作者往往將個人情感與理解融入作品之中,使讀者在閱讀之余產生思考,使作品的精神得到延伸,影片也是如此,不過它將這種思考更直觀、更有沖擊性地表達出來,直擊觀眾的精神世界。
其次,文學為電影提供準確的坐標定位。上文提到,一部好的文學作品是成就一部優秀電影的基本保障。文學的主要價值表現為審美的多樣性,以及時刻體現出的美妙詩意,甚至更高層面的人文關懷。文學常常通過對一個人物的塑造或者一個故事的講述,來平靜委婉地將作者意圖娓娓道來,讓讀者去細細品味一個人的一生乃至整個人類的人生有何意義、有何價值;從而感悟人性的善與惡。由這樣帶有強烈的人文色彩的文學作品改編成的影片,自然帶著豐富且深刻的人文關懷基調,再一次將人生價值、人性善惡的問題拋向觀眾。所以說,文學作品的立意決定著電影的主題思想,而文學作品大多正面或者側面地表達人性的多面。因此,影片或贊揚美麗的心靈、或鞭撻丑陋的行徑、或揭露某些陰暗面、或弘揚一定的價值觀,整體基調是由文學作品來把控的。
最后,電影使用了很多與文學相通的表現形式。比如,夸張與象征是文學修辭格,也是電影中經常運用的手法,這兩種手法能夠將人物或者劇情表現得更加集中典型、突出鮮明,有利于觀眾理解影片內容。除此之外,文學作品對故事背景和環境的詳盡描述,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幫助電影還原場景,充沛的細節表現使觀眾的觀影感受更加真切,擴大了藝術感染力,從而贏得觀眾的認可。
綜上所述,電影受文學這一母體的影響無疑是巨大的,但它畢竟是一個獨立的藝術門類,相較于文學單純地借助文字表達,電影在文字之外還要借助聲音、畫面等表現方式的一種整合藝術,這樣多感官地體驗作品能讓觀眾對藝術的感受更加迅速、直觀和深入。這樣新鮮的、時尚的、熱烈的、帶有先天優勢的電影藝術,使表達方式單一的文學藝術遭受沖擊之后陷入尷尬境地。同樣的藝術主題,電影的表達因其豐富的表現形式以及與觀眾距離的貼近顯然更受大眾歡迎。因此,在當前文化快消時代,成熟的電影文化產業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文學藝術的改變,而文學藝術也將緊隨時代發展自己退下神壇,與電影藝術合作,向電影藝術學習,從而獲得新的發展空間。如果說,電影與文學“聯姻”之時,是電影取材于文學;那么,文學與電影的合作,就是“文學電影化”。當下,一些有電影劇本改編經驗的作家在進行文學創作時,作品的創作框架按照電影結構來設立,作品內容與表達手法也盡量與電影手段相貼合,按照電影的視角來創作故事情節和人物等,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為了使文學作品更易改編為電影作品,更好地服務于電影藝術,最大化地實現文學價值。
電影藝術的成功拉動了文學藝術的發展。電影因其特有的優勢,快速地拉近了大眾與藝術的距離,也因此擁有了大量的觀眾,而那些對電影持有較高熱情的觀眾,往往在走出影院后再次找尋影片原著的身影。當今信息如此發達,藝術與大眾如此貼近,對影片產生好感而延伸到影片原著的忠實觀眾大有人在,此時,他們又變成文學作品的忠實讀者。這樣就實現了影片將電影觀眾轉化為文學讀者的功能,許許多多的文學作品因此獲得第二次生命,文學藝術的發展得到拉動,文化成為一種商品,而且是暢銷品。
文學與電影之間的關系雖然緊密且互為你我,但兩者固有的不同藝術性質卻決定著它們之間具有根本的差異。
首先,藝術載體大為不同。文學的載體僅僅是語言文字,作者通過對語言的成熟把控和運用,充分調動讀者的想象力來展現獨特的藝術空間;而電影的載體則有影像以及聲音,這兩者都是非常易于觀眾理解和接受的表現形式。如果說文學載體是平面的話,那么電影載體則是立體的,電影可以充分利用影像與聲音兩個維度,借助鏡頭切換、時空轉換等電影獨有的手法來呈現影片內容。尤其近年來,高科技手段也逐漸被運用到電影行業,影片的敘事手法更加多元與有力。即使如此,電影藝術仍然平行于文學藝術。文學藝術的優勢在于調動讀者的想象力,通過富有藝術感染力的語言表達,使讀者頭腦中實現專屬于每一位讀者的故事空間,呈現出文學藝術特有的個性化美感。正所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恰當地表現出文學藝術之于讀者的獨特性,有多少讀者,就有多少部作品,這樣珍貴的閱讀體驗是電影無法模仿的。
其次,藝術作品的生產方式大相徑庭。文學作品是作者獨立完成的,作品自始至終都帶有作者強烈的個人色彩,在作品表意上也更加順暢和完整,作品更具感染力和說服力。而電影則是整個制作團隊的作品,與文學作品的生產方式差異巨大。文學作品單純地提供基本的故事框架和眾多素材,電影在對其進行改編時,勢必會遵循電影藝術的規則來對文學作品進行相應的改動,甚至會改變原著作者的意圖或者立場。畢竟文學作品是嚴肅的、個性化的、完整統一的,如果在進行改動時能夠準確地把握住作者的表意,使電影作品同樣擁有鮮明的特色和藝術價值,那么很容易受到市場的歡迎;相反,如果過度迎合市場需求,將文學作品的改動遠遠偏離作者原意,則會陷入不倫不類的批評聲中,同時也是對原著的摧毀。一部當代電影的成功與否,是有兩方面考量標準的:口碑與票房。雖然電影需要票房的支撐,但口碑才是一部電影、一個制作團隊永久的生命力。因此,在電影創作過程中,應當考慮原文學作品的整體性和深刻內涵,在領會作者的真正意圖,考慮讀者的接受程度,保留對原著的尊重的基礎上,對原著進行創造性的改編,使其再次煥發生命力,也縮小原著與影片之間的差異。
最后,在對待商業化的態度上,兩者也不盡相同。當今市場,電影的商業運作可謂已然成熟,利益鏈條日益加固,利潤也節節攀升。這與電影產業的迅速發展歷程不無關系。電影的初衷是讓觀眾更加直觀地感受和理解故事,將故事以影像的方式真實再現,隨著觀眾口味的提高和對新奇事物的探求,電影在不斷找尋新的刺激點,在電影特效方面不斷更新進步。當觀眾對密集的聲像刺激產生審美疲勞,電影為了重新滿足觀眾需求,迎合觀眾喜好,將不惜偏離原有的文學方向,不恰當地將精力放在影像的華麗制作方面,即使不符合影片表達需要,也要將特效甚至成本較高的高科技運用到影片當中時,這些乏味且畫蛇添足的行為必然使電影的藝術性減退。在此情勢下,文學界一些當代的青年暢銷書作家將眼光瞄準電影市場,他們紛紛親自操刀,將自己的文學作品改編成電影,這是電影與文學合作共贏的絕佳案例。不可否認,這樣的文學作品中,有一些文學性較強、審美較為清新獨特的優秀作品,但也出現了相當數量的所謂網絡文學作品,以及一些低俗無營養的文學作品魚目混珠。這說明有一些作家只顧商業利益而不顧自己的職業操守,出賣文學。當文學作品追逐商業利益的時候,就是文學藝術的危急時刻。一旦文學自降身價,成為市場經濟的犧牲品,那么它就失去了特有的嚴肅性,是對“文學”二字的背叛。文學第一次遭受電影帶來的沖擊,并且在這種打擊下隨時都有被顛覆的可能,文學的藝術地位岌岌可危。所以當電影藝術淪為“快消品”時,文學藝術是否會一同淪陷,還是能把握機會,借助電影藝術的市場號召力,將當代文學發展到更高的層次,回到藝術巔峰,重新引領藝術歷史,亟待藝術界發聲表態,共同探索。
文學從開始的“電影之母”,后隨著電影時代的來臨遭受打擊,一些粗制濫造的泡沫型網絡文學作品的出現,使嚴肅文學培養起來的大批高質量讀者流失,很多年輕的讀者群體更加傾向于速食快餐類的文學形式,不在乎作品質量,只在乎閱讀的輕松性和娛樂性。這種現象的出現,使真正的嚴肅文學逐漸失去市場,甚至難以生存。盡管文學曾經試圖迎合強大的電影市場的口味需求,不惜改變自身的創作手法,但終究難以再現文學的繁盛時期。文學特有的人文關懷、精神詩意、思想空間以及對生命美好的謳歌和對生活不滿犀利的發問,始終都是以人們的內心為出發點的。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這樣帶著個人心性和社會良知進行創作的藝術形式,不會也不應該消失于民眾面前。客觀上講,電影的創作與發展始終離不開“文學母親”的滋養,沒有文學性的電影,是沒有藝術性的,沒有生命力的。優秀的電影作品一定需要一個優秀的導演,而優秀的導演首先應當具有文學意識,有文學追求,這樣才能準確把握住文學作品的深刻內涵,將原著呈現的精神空間準確而藝術性地搬到觀眾的眼前,這樣才是電影對文學藝術最好的致敬。
文學與電影應當在現有的合作基礎上,再次找尋最佳結合點,充分發揮各自優勢,創作出高標準的文學作品與電影作品,修正觀眾與讀者的審美品位,使作品的藝術性與受眾的品位共同提高,共同促進,維護藝術領域的良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