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哲
(鄭州輕工業(yè)學院 河南省文化產(chǎn)業(yè)發(fā)展研究基地,河南 鄭州 450002)
電影史家雷吉斯·柏格森曾經(jīng)斷言,動畫電影史就是一部美國動畫電影史。這樣的論斷充分揭示作為民族/國家身份的美國與作為電影類型的動畫之間的互動關系。美國動畫電影最顯著的特征,在于其動畫影像中滲透著夢幻般的視覺體驗,并以此不斷地顛覆著觀看者的視覺感官與思維定式。無論是引導潮流的迪士尼,還是后起之秀藍天工作室,乃至劍走偏鋒的華納電影,美國動畫影片的主流形式,從創(chuàng)意至制作的每一處環(huán)節(jié),其本質(zhì)都是以夢幻視覺審美體驗作為自身“主體性的運作方式”,而這一點也是研究美國動畫電影不可回避的部分。
觀眾觀看一部電影的過程,實際上從視覺表征的記述方式與心理機制而言,都是對其進行理解和解讀的過程。這種心理過程,就是觀者對于影像所涉及的形象、概念與符號等做出消化的認知過程,并通過視覺系統(tǒng)獲取的信息轉化形成觀者的各類心理體驗。美國的動畫電影,從早期的《白雪公主與七個小矮人》《愛麗絲夢游記》及《仙履奇緣》等片開始,就特別注重營造這種“心理閾值”現(xiàn)象,透過外在的稚拙粗放的人物造型,輔助以明快的色彩,使得觀眾視覺上達到期待的頂點,從而產(chǎn)生持久的夢幻般的心理體驗。
美國動畫電影的人物特征基本可用“稚拙粗放”來形容,將簡約、細膩及古拙可愛融為一體,使得影片凸顯出幽默和童話色彩。美國動畫片中的人物,幾乎都是類似的體態(tài)特征:或粗壯、或可愛、或笨拙、或大手大腳,往往只是簡單的線條即可勾勒出五官,省略了眾多精心的雕琢與細節(jié)的刻畫,從而塑造出一個個稚嫩可愛的動物或人物形象來。這顯然是受到了現(xiàn)代繪畫藝術的影響所致,也正因如此,所有的形象都被賦予了生動的表情、幽默的趣味、細膩的感覺等。視覺上的圖像又有著象征的內(nèi)容陳述在里面,在不斷被構建圖像的符號上傳達出如詩如夢的表意功能。《小熊維尼尋找羅賓漢》里呆傻憨厚的維尼,《米老鼠溫馨圣誕》里愛打鬧的米老鼠和唐老鴨,《酷狗上學記》里仿佛可以隨時輾平的酷狗史帕特,《玩具總動員》里的噱頭十足的大寶寶和大抱熊,《怪物史萊克》里夸大到嘴巴都要撐破的史瑞克,《里約大冒險》里被浪漫化處理的金剛鸚鵡……這些形象能夠在視覺上制造虛擬現(xiàn)實的幻境,來擬真生活中人類的種種體驗并將之夸張化處理,使得觀眾沉醉在一種可以逃避現(xiàn)實的世界中。
美國動畫片擅長利用色彩的對比和強烈感輔助和強化造型,制造出一種與夢境聯(lián)系的視覺場景,使得觀者觀看動畫的行為本身與日常生活中的“做夢”行為具有許多的相似性。經(jīng)驗層面和社會學研究都表明,但凡是動畫片的觀眾,都會自覺地將動畫片中的視覺情景與現(xiàn)實世界的視覺記憶和社會體驗做出對比或者印證,而一部動畫片給觀眾帶來的夢幻色彩的濃淡程度也主要與觀眾透過影像中的畫面以及視聽語言等攜帶的信息刺激的感知程度成正比。因此,美國動畫片中的色彩設置成為夢幻制造機制的核心要素之一。美國動畫片,如《獅子王》《星銀島》《森林王子》等經(jīng)典樣本,其中的色彩往往是極為濃烈和明快的,其所運用的材料也往往眾多,畫面感的對比強烈,以此凸顯讓人視覺愉悅的不同空間。典型如《怪物史萊克》(Shrek
),在主要角色的色彩上突出性地運用了綠色皮膚,全片在畫面色彩的結構、質(zhì)感、陰暗和動態(tài)細節(jié)等處理上有著細致而豐富的寫實風格視覺,其光影變幻和色彩調(diào)適造就了一種弗洛伊德所說的“心理真實空間”,打造出了一種美國三維動畫技術藝術特有的奇觀的、超現(xiàn)實的影像藝術成效。這種以色彩來完成對夢的運作機制的模擬和使用,在美國的絕大部分動畫片中都得到了充分的體現(xiàn)。此外,美國動畫電影中,動物角色常常被高度擬人化,它們既保持了動物的天性,又被賦予活潑、可愛的特征,是主角身邊最忠實的朋友。《花木蘭》中的木須龍、《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中的小鳥等都極大地豐富了劇情,提高了影片的藝術表現(xiàn)力。
某種程度上,可以說美國電影是數(shù)碼時代的產(chǎn)物,時代越近往往越為顯著。以《誰陷害了兔子羅杰》《侏羅紀公園》《亞瑟和他的迷你王國》等片為例,這種利用技術制作出“真人與動畫結合”的影片,是運用數(shù)字技術制造的“超現(xiàn)實”語境。從接受美學角度而言,這些數(shù)字技術制作出的“盡善盡美”的予人以夢幻式代入感的動畫作品,超越了一般電影類型“造夢”的局限性,獲得鮑德里亞所言的“超真實”(Hyper-reality)的效果,為觀者提供了夢境般的體驗。與此同時,美國動畫片又不斷地致力于突破數(shù)字技術制造幻境的局限,對傳播媒介充斥的視覺效果進行反思,克服“審美疲勞”形成的麻木感。
一方面,在數(shù)字技術強大的支撐下,美國動畫最大化地構建虛擬現(xiàn)實的視覺感染力,從而引導觀眾結合人生體驗去認同動畫銀幕中的一切,享受審美愉悅和夢幻圖景。這些技術帶來的前所未有的視覺表現(xiàn)力,極大地改良了過往美國動畫視覺上的表現(xiàn)手法,不僅能夠?qū)敶绹鴦赢嬰娪耙蛘鎸嵖筛械默F(xiàn)實世界,且更能塑造出多樣動態(tài)的、超越人類既有時空經(jīng)驗的超現(xiàn)實世界。諸如具有開創(chuàng)意義的動畫《誰陷害了兔子羅杰》(Who
Framed
Roger
Rabbit
)中,動畫部分啟用了賽璐璐技法,在真實背景和動畫光影中,視覺呈現(xiàn)完全和諧化,數(shù)字合成及其特效技藝使得實拍畫面和虛擬畫面完美結合。片中的卡通明星兔子羅杰、專供卡通人物居住的“圖恩城”、私人偵探埃迪、杰西卡被拍下偷情的照片等,這些人物和敘事都是透過數(shù)字虛化生成影像技術完成視覺形態(tài)語言編碼的,并且由于視覺表達的特定媒介與物質(zhì)化手段,讓所有的畫面形式和視覺修飾都成為造夢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美國動畫重視在視覺效應上刻意營造一種真實感,從而真正打造類似夢境的影像迷宮。《怪獸電力公司》(Monsters
,Inc
.)中,有脾氣甚大、剛愎自用的綠色獨眼怪物麥克,有碩大紫色斑點與觸角及青紫色皮毛的大塊頭莎莉文,有愛騙人、愛開玩笑的接待員西莉亞,有衣冠楚楚的怪獸電力公司大老板;改編自中國民間故事題材的《花木蘭》(Mulan
)中,視覺上所能引發(fā)聯(lián)想的所有風格和意蘊,都是做了真實和平實化的處理,為了表明該片所講述的故事發(fā)生在遙遠的古代中國,同時為了更好地配合古代中國的真實狀況,片中的道具、服裝、人物的視覺布置都做了暗部選擇和處理,以此奠定該片充滿東方氣息的真實視覺基調(diào),從而引導觀眾在不知不覺中如同做夢一般自覺帶入真實情景……顯而易見,這些完整的視覺部署,尤其是具備和真實的“人”完全一致的形象,會引發(fā)觀看者強烈的好奇心與視覺注意力,進而生發(fā)視覺中一種強烈尋求“想象補充”的心理沖動,使得視知覺的興奮程度大大增強,激起一股探查究竟的潛在欲望,從而沉浸在視覺藝術的情境中難以自拔。可見,美國動畫電影致力于返璞歸真的欣喜,在視覺與敘事上都重新發(fā)現(xiàn)平凡生活,從而讓審美聯(lián)想與審美共鳴生發(fā),將觀眾本有的直觀性視覺所引發(fā)的思維帶入精神世界里具有夢幻色彩的隱喻中。
巴贊曾經(jīng)有過經(jīng)典論述,他認為電影或動畫片的視覺影像具有特異的形似范疇,這也決定了它的視覺處理有別于繪畫,所遵循的是自身的美學原則,而這種“攝影的美學特性”在于揭示真實,完成隱喻任務,從而讓觀眾沉浸在猶如催眠一般的夢幻狀態(tài)之中。如果電影的本體是這樣被規(guī)范和理解,那么美國的動畫片一定是最符合電影的這一本體定性了。美國的動畫雖然從起源乃至功用而言,其視覺形態(tài)和敘事表征都是超現(xiàn)實主義的,但另一方面,美國電影之所以長盛不衰引導潮流,并不斷地參與大眾的情感建構,其核心就在于視覺敘事的生命化本真處理,與其在現(xiàn)代價值迷亂的社會中所起到的精神圖解的隱喻作用。
美國的動畫電影在視覺藝術創(chuàng)造與影像敘事上有著濃厚的生命化的本真追求,力求在帶給觀眾娛樂的同時,可以在心理層面與觀眾進行溝通,產(chǎn)生情感共鳴。從美國電影早期所制作的《花與樹》《小飛象》《小鹿斑比》等片,到當下的《瑞克和莫蒂》《神偷奶爸》《馬男波杰克》諸片,美國的動畫電影始終都是一種致力于借助數(shù)字技術等手段,運用動畫所特有的視覺優(yōu)勢,將人類的感性思維表達到極致的藝術樣式。它的視覺處理,具有一種兒童版的真實,其畫面完全是一種率性的、純凈的視覺品質(zhì),都是以豐富多樣、色彩斑斕的視覺想象力呈現(xiàn)喚起觀眾的童心、童趣、童真等純真夢境。《海底總動員》(Finding
Nemo
)的畫面世界,完全是海洋生物的“擬人化”,所有的視覺設置指向都延伸到“真摯友情”與“人倫親情”的書寫中,華麗、悲涼、溫婉、純凈、壯美等所有適合想象中存在的視覺情愫,都在以《海底總動員》為代表的畫面顯現(xiàn)中得到最完美的演繹。它們既符合兒童的視覺接受心理,又經(jīng)過生命化的本真的擬人化處理,實際融合了創(chuàng)作者審美指向的一種想象,也是人類“原始集體表象”的人格化及自我意識投射。觀眾對于美國動畫片夢幻視覺的沉迷,其實質(zhì)是一種代償性心理的滿足需要。美國動畫片的視覺隱喻所形成的視覺體驗,能夠激發(fā)觀眾的內(nèi)在情緒,從而使視覺符號轉換為情感符號。延伸而言,我們可以明顯地看到,美國動畫片在視覺藝術上的詮釋方式之所以能夠引發(fā)大眾在心靈、情感、觀念和思想上的共鳴,產(chǎn)生“人類夢工廠”的功用,實際也是由于它在運用該視覺描摹世界時,不是單純地復現(xiàn),而是帶著情感性的、主觀性的視覺實驗的不斷推演,從而使得畫面中視覺元素的建構有著更為廣闊的空間和自由,直接指涉人類的精神圖景。例如,《亞特蘭蒂斯:失落的帝國》(Atlantis
:The
Lost
Empire
)一片,講述倫敦一家博物館的繪圖師邁羅·戴奇的日常生活。他窮困潦倒,郁郁不得志,所有的生活意義都被寄托在對一個傳說中消失的帝國即亞特蘭蒂斯的尋找中。影片的畫面自始至終都是一個幻象被無限放大的平臺,在視覺的意象中仿佛是造夢工廠的存在。邁羅是影片的主人公,他戴著大框眼鏡,身材消瘦,動作笨拙。邁羅第一次作為講解員滔滔不絕的全景鏡頭處理,航隊在驚濤駭浪中的搖搖欲墜等特寫鏡頭,無疑都充當了隱喻的視覺表征作用。其視覺的安排也是整個人類精神圖譜的意象化,前衛(wèi)的攝像手法滲透著一種包含對人類生命進行反思的情感訴求。可以說,正是這樣一些視覺上的審美感知,使得觀眾一次次被帶入童真般純真的夢境。綜上所言,美國的動畫影片,其視覺的夢幻化處理不僅契合了兒童的心理需求,也以其人物塑形上的可愛童稚和色彩上的明快幻化情境、技術表現(xiàn)上的超現(xiàn)實特征與視覺真實感的召喚能力,以及深層審美中的“生命化”本真建構和精神圖解式的自我投射,不斷地吸引著成人世界的人們帶著強烈的參與愿望。觀眾在動畫電影中獲得滿足,領略愉悅,接受教益,而這正是美國動畫片長盛不衰的秘訣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