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南男/欽州學院
我國陶藝術具有非常顯著的地域風格,不同地區的陶瓷藝術有著顯著的區別。廣西欽州坭興陶是廣西陶藝家結合欽州特有的紅白兩色泥土,以及廣西欽州民俗文化特征而創造的陶瓷藝術,在我國陶藝術領域中有著非常顯著的地位。但是在當今現代化社會背景下,陶瓷制品開始慢慢的遠離人們的日常生活環境,成為了一種只能觀賞的藝術品,影響了陶藝術的傳承與發展。這在欽州坭興陶藝術中表現的也非常明顯。因此在這種情況下,有必要探討欽州坭興陶藝術的文化內涵,并談一談其在當今時代背景下的傳承發展。
欽州坭興陶藝術的發展主要經歷了三個時期。
第一個時期,清末民初的藝術萌芽期。在清末民初的時候,欽州的民間老人使用了具有當地特色的紫紅陶土,經過一系列工藝流程形成了帶有地方特色的陶瓷制品,并且在當時也成為了我國的四大名陶之一。在那個時候,欽州坭興陶的主要產品為日用品和藝術品。日用品通常都用于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制造相對簡單,同時也沒有過于復雜的花紋。而藝術品則加入了非常豐富的文人氣息,表面經常會有一些文人字畫,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
第二個時期,建國以后到二十世紀末的藝術發展期。在建國以前,由于我國長期處于戰亂的狀態,欽州坭興陶的發展也出現了明顯的停滯。在新中國建立以后,我國政府開始大力扶持陶瓷產品,這個時期欽州坭興陶也出現飛速的發展,并且還遠銷海外,在海外多個市場中都具有了一定的知名度。這個時期的欽州坭興陶藝術開始融入我國傳統文化元素,并且制造出了以我國古典人物形象為主的多種陶產品。
第三個時期,二十世紀末到現在的藝術成熟期。在二十一世紀以來,欽州坭興陶藝術的發展已經趨于成熟,形成了鮮明的地方特色,同時也具備了地域性特征。在這個發展時期中,欽州坭興陶藝術的文化內涵不但得到了顯著的加深,并且陶產品的數量和類型也出現了不斷的拓展。在這個時期,欽州坭興陶藝術真正走向了國際化和民族化,同時也成為了我國陶藝術體系中的核心部分之一。
欽州坭興陶藝術在整個歷史發展中,一直都跟我國傳統文化和廣西特色文化緊密的聯系在一起。在當今時代,陶產品已經成為了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能夠反映不同時代背景下的歷史文化內涵。欽州坭興陶藝術的重要文化特征就是具有較強的文化模糊性,不僅能夠集中體現廣西欽州的地域文化和特色民俗,同時對于其他文化也有較強的融入效果。即不僅具有荔枝、象山等欽州特色文化,還融入了海洋文化、廣西周邊地域文化、壯族等少數民族文化。這些文化的融入使得欽州坭興陶藝術在長期發展中不斷的創新,雖然沒有形成非常鮮明的民族特色,但是在歷史各個時期都有很好的發展。
欽州坭興陶藝術在多年發展中也取得了較多的成就。第一,欽州地方政府在新世紀以來已經開始有意識的扶持坭興陶的發展,并制定了一些優惠政策來支持整個產業的發展。第二,欽州坭興陶也顯現除了很多文化元素,人們開始重視坭興陶所承載的傳統文化內涵。這也使得坭興陶的價值出現了一定的上升。第三,很多高校都開設了坭興陶的相關專業,開始培養坭興陶的高等教育人才。第四,坭興陶企業的數量和規模都實現了顯著的增長,并且企業的生產技術也得到了革新,開發了電腦控溫的現代化窯爐生產體系,已經能夠生產出相對理想的坭興陶制品。第五,坭興陶行業協會正式建立,并且開始有意識的保護坭興陶文化資源。
欽州坭興陶藝術在長期發展中雖然取得了較多成就,但是也存在一些問題,對其傳承發展帶來了較大的影響。
第一,坭興陶雖然在國內外市場中具有一定的知名度,但是還沒有真正形成品牌效應,無法實行規模化與品牌化經營。這主要是因為坭興陶的宣傳力度還不夠,同時也沒有形成較大的文化影響力。
第二,坭興陶的高素質人才數量不多,很多高校雖然開設了坭興陶相關產業,但是具體教學效果非常有限。而欽州內部雖然有很多坭興陶的科研機構,但是區域科研力量相對來說比較零散,無法給坭興陶的傳承發展提供科研助力。
第三,坭興陶的文化資源保護工作不到位,使得坭興陶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無法取得核心競爭力。特別是那些假冒坭興陶品牌的行為,嚴重影響了坭興陶的文化內涵。第四,坭興陶的產業化發展雖然已經具有了雛形,但是并沒有真正形成集聚化發展。這也使得坭興陶在國際市場中依然以中低端產品為主,難以取得相應的發展高度。
在當今信息化時代的背景下,欽州地方政府也應該加強對于坭興陶藝術的宣傳,在社會環境中形成品牌效應和文化氛圍。一方面,欽州地方政府應該能夠積極使用新媒體來進行坭興陶藝術的品牌推廣,并結合博覽會、專題動漫、紀錄片等多種形式來面向社會進行坭興陶文化的宣傳。特別是要結合欽州港、海豚文化等內容共同建立欽州城市形象,提高欽州陶文化的品牌感知能力。另一方面,欽州地方政府還應該在內部建立坭興陶的文化氛圍,能夠讓人們在欽州市感受到坭興陶藝術文化,真正讓坭興陶重新走入人們的生活,實現坭興陶藝術的傳承與發展。
高素質人才是坭興陶傳承發展的關鍵之一,同時也決定了坭興陶的未來發展高度。因此,欽州地方政府應該重視對于坭興陶藝術人才的培養,并在區域內部營造出一個良好的人才培養氛圍。
首先,欽州地方政府應該倡導各個高等院校積極開設坭興陶相關專業和方向。我國高校教育本身就應該與地方產業結合在一起,而坭興陶作為欽州的特色產業之一,也應該在高校教育體系中有相應的體現。在這之中需要注意的是,高校坭興陶專業教育不能僅僅重視文化教學和理論教學,還應該開設相應的實踐教學課程。這里一方面可以講授一些坭興陶現代化生產的系統化內容,給學生以后的就業提供一定的參考。另一方面也可以邀請一些民間藝術家進行實踐課程的教學,讓學生直觀的感受到坭興陶的民間生產過程,對于坭興陶藝術有更深入的了解。
其次,欽州地方政府還應該引導內部科研機構的整合,提高區域科研能力,從而培養一些高素質的陶藝人才。在這之中地方政府應該有意識的整合內部科研資源,建成坭興陶的技術研發中心,并開設一些重大技術革新項目。這樣以后,科研機構、高校教育、企業研發等各方力量就能夠得到有機的統一,共同進行坭興陶特色人才的培養和教育,給欽州坭興陶的傳承與發展提供必要的助力。
欽州坭興陶藝術的傳承發展也應該重視文化資源的整合,從文化傳承為切入點來實現陶藝術的當代發展。一方面,欽州地方政府應該加強對于坭興陶文化資源的挖掘和整體,明確區域內部所擁有的文化資源,并投入相應的經費來對這些資源進行必要的保護。在這之中,欽州地方政府可以積極借鑒國內外的文物保護經驗,在內部區域建立陶藝術文化村,并建成坭興陶的展覽館或遺址公園。這樣以后,不僅能夠能夠更好的保護坭興陶文化資源,同時還可以讓更多人接觸和認識坭興陶文化。另一方面,欽州地方政府還應該充分發揮坭興陶行業協會的作用,以行業協會為中心來整合坭興陶的文化資源。行業協會不僅要承擔坭興陶文化資源的保護,還要注重坭興陶文化產業的監管。對于所有冠名坭興陶的展銷產品都應該進行嚴格的管理。一旦發現那些違規使用坭興陶品牌的行為,應該進行嚴厲的懲罰。
欽州坭興陶藝術要想在當今時代背景下實現傳承與發展,那么就必須要走產業化發展道路,在國內外市場中形成較高的知名度。在這之中,廣西欽州市地方政府應該明確產業化發展的戰略方向,做好相應的引導發展工作。
第一,欽州坭興陶在產業發展中應該走精品路線。這也需要欽州陶瓷企業能夠積極引進國外先進生產技術,在發展中不斷的革新自己的技術水平,將欽州坭興陶產業從以前的勞動密集型產業轉變為技術密集型和知識密集型產業,提高產業的附加價值,增強產品在國內外市場環境中的競爭力。
第二,欽州坭興陶產業發展應該實行龍頭企業發展策略。龍頭企業能夠在產業發展中起到區域輻射作用,有效的提高整個產業的技術層次,增強產業的核心競爭力。因此,欽州地方政府在坭興陶產業發展中也應該積極使用龍頭企業的發展戰略,鼓勵內部企業而通過重組、改造、并購等方式形成一個產業集團,整合內部科研機構資源,在較短的時間內形成一個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坭興陶龍頭企業,同時也能夠提高區域產業的發展水平。
第三,欽州坭興陶產業的發展應該貫徹“走出去”戰略。目前欽州坭興陶市場還以中低端產品為主,因此坭興陶產業應該能夠積極貫徹“走出去”戰略,跟國內外陶藝術市場進行緊密的交流。在國內,欽州可以聯合我國工藝美術協會共同舉辦坭興陶創意大賽,加強國內坭興陶的技術交流和創新設計。在國外,欽州應該借鑒國外紫砂陶等各類產業的精品發展道路,不斷提高自身的品牌效應。
第四,欽州地方政府還應該不斷優化產業環境。一方面,地方政府應該強化坭興陶市場的監管和整頓,能夠建立一個規范合理的市場環境。這也需要政府部門能夠根據產業發展情況和區域特征,建成一個集聚陶藝術旅游、陶藝交流、陶藝文化等內容為一體的專業市場,明確坭興陶的市場產業鏈。另一方面,地方政府還應該不斷優化產業結構,能夠形成囊括文化旅游、陶藝創意大賽、陶藝展覽、陶藝生產、技術研發等多項內容為一體的產業發展結構,實現陶藝文化產業的集群化。
在多元文化融合發展的背景下,欽州坭興陶藝術雖然受到了較大的影響,但是在這種環境下,欽州坭興陶藝術也有了新的文化訴求。作為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一味對其進行保護是不可行的,而應該將其放到現代社會中,融合當今時代的文化資源來走向產業化發展道路。廣西地方政府也應該充分認清這一點,在平時的時候積極進行欽州坭興陶藝術的品牌宣傳、人才培養和文化資源整合,能夠在國內陶藝領域中形成顯著的品牌感知力,促進欽州坭興陶藝術在當今時代背景下實現傳承與發展。
[1]梁鴻展.欽州坭興陶藝術風格的傳承與發展[J].大眾文藝,2016(03):105.
[2]周作好,李帥.非遺保護視角下欽州坭興陶藝術的文化樣態[J].設計,2017(11):82~83.
[3]邱萍.民間藝術奇葩——廣西欽州坭興陶[J].美術教育研究,2012(17):53~54.
[4]林柏成.廣義虛擬經濟視角下促進廣西欽州坭興陶產業發展的思考[J].經濟研究導刊,2015(10):27~29.
[5]黃繪語,陳杰.從欽州坭興陶的品質特色談其文化承載能力[J].陶瓷科學與藝術,2014(09):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