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靖 鐘積鮮/空軍預警學院
公共治理是對傳統公共行政的反思與超越,公共治理與公共行政存在很大的差異,兩者的理論基礎、工作中關注的重點以及價值基礎等都不同。公共治理的理論基礎是網絡理論以及制度理論,而公共行政的理論基礎是公共政策理論以及政治科學。另外,公共治理工作證關注的重點是多元主體的價值觀以及方法論,而公共行政關注的焦點是政策的產生、政策的執行以及績效管理。總之,公共治理是一種新型的社會管理模式,改變了傳統公共行政的公共性實現路徑。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近代以來社會治理體系的演進其實就是一個逐漸走向公共治理的過程。由傳統公共行政這個單一主體公負擔公共性的實現功能存在很多不足,傳統公共行政不能充分實現公共性。因此,公共治理就是將“公共性”的充分實現寄托于多元主體的行動之中,這也是公共治理的基本精神。在現實情況下,公共治理順應了全球化時代社會治理發展的新趨勢,因此,社會治理創新應該將公共治理作為一個重要理論參照系。
在社會管理之中最基本的管理工具之一就是政策,社會管理會受到政策輸出的影響。尤其是在全球化不斷推進的過程中,政策問題越來越復雜,部分政策問題已經不是某一個國家的個別問題,而是很多國家都共同存在的問題,如:環境治理、能源問題等,這些問題就需要共同治理。這樣就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以往政策領域的國家邊界。另外,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進步與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升,人們的需求也逐漸朝著多元化以及個性化的趨勢發展,同時對服務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在這樣的背景下,傳統公共行政僅僅憑借自身的力量難以滿足人們的多樣化的需求,而且提供的服務也是有限的是,這樣就難以滿足人們提出了服務要求。最終就會導致政策水平低下,人們逐漸會對傳統公共行政的能力產生懷疑。因此,政策問題的復雜性讓政策水平以及政策要素之間的相互依賴性越來越高,這就在很大程度上增加政策制定的難度。
傳統公共行政社會管理的發展過程中新的傳統公共行政管理工具不斷出現。發展至今,傳統公共行政的社會管理工具種類越來越多樣,不同的社會管理工具效果不同。常見的社會管理工具有:合同、授權、稅收分享以及公共產品以及公共服務的標準等。在傳統公共行政社會管理之中采用的工具從本質上來說是中介因素,主要連接著意向與行動。實際上,傳統公共行政社會管理工具的設計以及選擇應用經常會引發爭議。因此,在傳統公共行政社會管理行動之中,要對各種社會管理工具的特點進行掌握,并且清楚各種社會管理工具的實際應用范圍,而不是只注重工具性的政策產出。具體來說就是,作為工具的政策本身應該包含價值方面的是內容,主要是指:公平以及正義等基本價值。
另外,傳統公共行政的社會管理內容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社會的發展不斷變化的。在市場經濟環境下,傳統公共行政已經不再是全權傳統公共行政以及全能傳統公共行政,“政企分開”、以及“政社分開”改變了計劃經濟時期傳統公共行政負責管理所有的經濟、政治以及社會事務。現階段,傳統公共行政在管理經濟以及管理社會事務時一定要做到權責分明。另外,傳統公共行政在社會管理中要根據社會發展的實際情況對傳統公共行政自身的角色以及職能進行適當的轉變,以此適應新情境的變動。
進入新世紀以來,社會力量不斷壯大,傳統公共行政與社會組織以及非傳統公共行政組織的互動與交流越來越頻繁,傳統公共行政所處的情境也越來越復雜。在這種情況下,傳統公共行政必須尋找新的社會管理工具,如:網絡、互動、分權以及協商等志愿性工具。另外,信息共享以及共建伙伴等工具在社會管理中的應用,讓傳統公共行政社會管理方式更加柔性化。總之,傳統公共行政社會管理行為中在選擇工具時越來越傾向根據社會管理的具體情況進行選擇。
站在公共治理視域下分析社會管理會發現,傳統公共行政在與市場互動以及與社會互動的過程之中,會獲取一些新的知識,從而提升傳統公共行政結構的靈活性,同時促進傳統公共行政社會管理方式的多樣化。另外傳統公共行政固有的行為模式也會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但是組織間的傳導性功能不會影響官僚制的核心功能,甚至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傳統公共管理方式的阻礙。如:專業化導致組織間相互孤立,或者是傳統公共行政合同以及傳統公共行政績效評估的制約等,這些情況都會在一定程度上弱化組織之間的傳導性,從而影響傳統公共行政社會管理行為的優化。
根據上述介紹可知,傳統公共行政在面臨不同的傳統公共行政問題時要根據具體的問題選擇不同的工具,同時要根據組織之間的復雜性選擇不同的行為方式。其實傳統公共行政在社會管理中選擇某種行為方式的過程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想要把握好這個過程需要了解傳統公共行政的行為是怎樣的產生的,思考傳統公共行政為什么會選擇這樣的行為方式,傳統公共行政選擇這樣的行為方式會產生什么樣的影響,并且在整個過程中怎樣優化傳統公共行政行為等問題。
在分析傳統公共行政社會管理行為形成過程的動態分析之中可以采用博弈的視角進行分析。《沖突的策略》一書之中提出:“博弈雙方的利害關系是相互依存的,博弈雙方之間存在達成某種共識的基礎。”想要協調博弈雙方之間的行為,雙方都要對對方的行為模式進行研究,博弈雙方要進行反復的協調與溝通。如果將社會管理行為中的多元主體看做參與博弈的各方,那么在傳統公共行政社會管理行為實施的過程中,兩兩主體會逐漸形成雙方博弈的局面。那么在多元主體之間是不是存在博弈關系呢?研究這一問題時,可以將博弈看成利益與權力的函數,這樣就可以看做傳統公共行政、市場以及社會等多元主體之間存在著不同的利益以及去權力,那么傳統公共行政對社會的分權以及放權就是實現雙方博弈的結果。所以說,在多元主體互動的過程之中,各個主體的行為方式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其他主體的行動,這樣來看傳統公共行政社會管理的行為的形成過程就一個博弈的過程。
在公共治理視域下的社會管理中政府是多元主體之一,因此政府與來自社會自身的社會治理主體是相互依存的。多元主體之間的相互依存度與社會的開放性程度存在一定的相關性。另外,多元主體之間的相互依存性體現在資源共享與功能互補上面,同時還意味著多元主體之間能夠給各司其職的實現社會治理功能的完整性。傳統公共行政社會管理多元主體共同面對的問題是創社會體制以及如何促進社會發展。這一個問題又被分解成很多子問題。所以說,社會治理所面臨的政策問題是具有共性的。現階段,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社會力量在不斷的成長,社會組織的數量以及社會組織的類型會迅速增長。在這種情況下,傳統公共行政必須重視社會以及市場的作用,與政府及市場合作共治。所以說,多元主體在社會治理之中存在達成共識的基礎。
在社會體制改革方面,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與進步,傳統公共行政的社會治理模式正在逐漸從統治向多元主體合作共治轉變。在這個轉變的過程之中,傳統公共行政要對社會進行充分分析。社會組織具有專業化的優勢以及靈活性的優勢,因此在社會管理領域之中能夠將這些功能優勢很好的發揮出來。另外,在社會管理中存在一些公益組織等非營利性的組織,這些組織能夠為人們提供無償的服務或者是低常的服務。這樣就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傳統公共行政的供給成本,同時還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彌補傳統公共行政公共服務的供給不足。站在這個角度上來講,在社會治理中傳統公共行政應該與社會組織建立合作關系。
改革開放至今,我國社會管理模式經歷了重大的變化,從某種角度上來講,社會管理模式已經實現了從統治向管理的轉變,并且逐漸走向公共治理。但是傳統公共行政并沒有在一開始就意識到傳統公共行政不是唯一的社會管理主體,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傳統公共行政逐漸認識到社會組織在社會治理之中的作用,但是想要在傳統公共行政與社會組織之間建立平等的合作關系,還需要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之中,傳統公共行政要根據社會發展實際轉變傳統觀念,逐漸建立多元主體合作共治理念,優化自身行為方式,促進社會主體的成長。
綜上所述,在我國的社會建設中社會治理創新十分關鍵,在社會治理創新中多元主體合作共治的方式逐漸成熟,多元主體合作共治就是公共治理。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多元治理主體的合作共治逐漸代替了以往傳統公共行政單一主體的社會管理方式。本文研究分析了公共治理視域下的社會管理行為優化,首先對從公共治理走向社會治理創新進行了介紹,然后從三個方面詳細分析了公共治理中影響傳統公共行政行為的主要因素,最后重點研究了傳統公共行政行為的動態過程及優化,希望通過以上分析能夠有效的優化社會管理行為,從而促進社會的進一步發展。
[1]李慧鳳.公共治理視域下的社會管理行為優化[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4,28(02):22~30.
[2]程灝,胡志明,于蕾.元治理視域下政府公共治理的行為邏輯與策略選擇[J].領導科學,2017(17):12~14.
[3]孫文紅,陳凱琳.公共治理視域下企業社會責任體系的構建[J].中國黨政干部論壇,2016(02):85~87.
[4]魏遠明,葉勇.公共治理視域下我國事業單位改革路向探究[J].山東行政學院學報,2015(06):58~63.
[5]毛敏,周伯煌.公共治理視域下我國社會多元化矛盾化解機制構建[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6,15(15):8~9.
[6]梁瑩.公共治理視域下制約權力腐敗的歷史敘事——《權力腐敗與權力制約問題研究》中的“多元反腐敗體系”解讀[J].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12(02):189~192.
[7]陳英武,邢立寧,王暉,葛斌,李沛,趙青松.網絡環境下社會管理的組織行為建模與計算實驗研究綜述[J].自動化學報,2015,41(03):462~474.
[8]張永忠.和諧社會視域下經濟法的公共治理之道——我國經濟法治現象變遷的理論解釋[J].學術研究,2007(10):4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