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盼英/管道局中學第三附屬小學
高尚的品德是人生的第一枚扣子,能否扣好直接決定著人生的成敗優劣。小學生恰好處在人格和品德形成的緊要關頭,學校教育課堂教學無疑提供了一個主要陣地和重要通道。統編教材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第六單元與以往的人教版教材有很大的不同,那就是增加了民族傳統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它是圍繞人物的優秀品質來編選課文的。本單元以生動的故事向學生講述了無私奉獻、勇敢無畏、以身作則、同甘共苦和平易近人等偉大人物所具備的優秀品質,讓學生在學習偉人優秀品質的同時塑造和完善自我。那么,我們怎樣利用統整策略在新教材中達到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目的呢?
所謂統整就是指教師通過備課環節認真研讀教材,借由預設或創設的線索,將課文中碎片的內容及知識有機地串聯耦合在一起,形成一條個性化系統化的思維鏈條,從而有效促進學生整體性認知和閱讀理解能力的全面提高。我們發現,具有類似主題的每一個單元課文,盡管各具特色,表現各異,但只要教師認真集體備課,仔細研讀教材文本,總能發現發掘出單元課文的關鍵點和共同點,從而恰如其分地選擇好切入點,如金線般將單元中每一篇課文有機地串聯起來,從而發揮出傳統教學所不能達到的神奇教學效果。因為這是一個創造創新的過程,這是一個生成新的知識的過程。這一過程不僅極大地拓展了思維空間,同時也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如在教學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第六單元課文時,我通過深入閱讀文本,抓住“偉人”這個共同特征,讓學生思考:“為什么大禹、朱德和周恩來都是偉人?”或者“他們這些偉人都具有哪些優秀品質?”在這種統整狀態下,學生呈現出獨立自主、沉默靜思狀態,這種對人物的理解和把握尤為珍貴。這樣一個開放性的大問題的提出,使學生快速對整單元有了一個基本的共同的認識,也喚醒了他們求知的欲望。他們會由這個問題去書中尋找答案,從而引發他們創意性的思考。學生再不是單篇、零散的的學習知識,而是融合的整體的把握,學生的理解能力會極大地提高。不僅確保了教材全面的育人價值,而且又能使學生在思想上得到啟迪,在情感上受到熏陶感染,在能力上得到鍛煉,更重要的是達到了省時高效的目的。
教材中的插圖,色彩鮮明,對于低年段的學生更有吸引力,對于一篇文章的喜歡就是先喜歡她的插圖,每一幅插圖都能體現這個故事的重要信息,學生通過仔細觀察就能理解故事的來龍去脈,對于學習課文也奠定了基礎。譬如在《大禹治水》一文中就有這樣一幅插圖,圖中民眾干勁沖天井然有序地開挖河道,而禹在一旁正與有經驗的老者勘查指揮。畫面與第四自然段內容對應,為學生學習課文,感受禹的形象提供了憑借。但《朱德的扁擔》卻恰恰沒有插圖,怎么辦呢?教學時,可統整各版本的插圖,引導學生小組合作探究:如果給課文選張插圖,你覺得選哪張最合適?(無固定答案,言之有理即可)按照先穿著,再動作,再神態的順序描述。這樣學生通過觀察圖片,選擇圖片,條理講述圖片,不僅扎實的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還有層次的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學生學了一篇文章,只是學到了知識。如果學生不能把課題知識活學活用,那只能說明教師教育目標尚未完全達成。而統整策略就是培養學生運用能力的一種神器。它不僅應用于文本之間,它還可以把課內知識與課外知識做統整。如在教學完《大禹治水》這篇神話故事后,教師立刻統整課外知識,教師出示微信朋友圈中哈佛大學神學院一位教授的一段話:“我們的神話里,火是上帝賜予的;希臘神話里,是普羅米修斯來的;而在中國神話里,火是他們鉆木取火摩擦出來的的!他們用這樣的故事告訴后代,與自然作斗爭!(鉆木取火)假如有座山擋在你的門前,你是選擇搬家還是挖隧道?顯然搬家是最好的選擇。然而,在中國的故事里,他們卻把山搬開了。(愚公移山)可惜,這樣的精神內核,我們的神話故事里不存在,我們的神話是聽從神的安排。一個女孩被大海淹死了,她變成一只鳥復活,想把大海填平——這就是抗爭(精衛填海)。”教師引導學生采用互文閱讀的方式對文本類群的異同點加以比較。教師提問:“通過誦讀這四個小故事,哪位同學能歸納出我們中華民族的精神?”這時,同學們就能夠輕易地給出正確答案:勇于抗爭,不怕輸,更不服輸!如此一來,學生順勢就把知識轉化成能力,從而也極大地增強了學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總之,利用統整策略把語文要素、核心素養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合在一起,讓“偉人”的優秀品質代代相傳!我們的語文課,不僅要全面提升孩子們的核心素養,還要讓孩子們成為有底氣、有根基的現代中國人!這才真正體現了統編教材的價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