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浩
(江蘇城鄉建設職業學院,江蘇 常州 213147)
傳統村落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歷史文化資源、民俗文化資源,將其與紅色文化資源相結合,可以用來開發與傳播紅色影視文化資源。目前國內知名的紅色影視基地——沂蒙紅色影視基地位于中國傳統村落常山莊村,常山莊村依托沂蒙山紅色根據地,拍攝了一批如《沂蒙》之類的紅色影視劇。常州傳統村落眾多,各種文化資源豐富,為紅色影視文化資源開發和傳播提供了基礎。
常州傳統村落自然風光秀麗、人文歷史底蘊豐厚,開創了江南獨有的田園文化,為紅色影視文化資源開發和傳播提供了豐富的文化資源,常州傳統村落紅色影視文化資源大致可以分為物質文化資源和非物質文化資源兩種。
紅色影視物質資源主要指的是革命遺址遺跡、革命紀念場館、烈士墓園等有形物質載體;非物質資源主要指的是紅色名人資源、革命英雄事跡、戰斗故事、紅色文藝作品等無形資源。
常州鄉村是江南新四軍抗日根據地,茅山曾是蘇南抗日根據地。他們在常州傳統村落留下了眾多物質文化資源,如溧陽市水西村的新四軍江南指揮部紀念館是反映新四軍江南指揮部這一重大歷史事物而建立的革命紀念館,它是全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
此外,還有塘馬村的塘馬戰斗烈士陵園,金壇仙姑村的新四軍第一支隊司令部、政治部舊址,蔡甲村的中共蘇皖區第一次代表大會會址,武進區楊橋村的中共太滆地委新四軍南楊橋交通站舊址,焦溪村的舜過山戰斗舊址,余巷村的馮仲云故居,楊巷村的王諍故居,曹家村的董亦湘故居。
紅色影視非物質文化資源主要有紅色名人資源、革命英雄事跡、戰斗故事、紅色文藝作品等,常州名人輩出,紅色名人更是數不勝數,有出生在余巷村的東北抗聯名將馮仲云,出生在楊巷村的王諍將軍,出生在曹家村的革命活動家董亦湘;在傳統村落戰斗過的紅色名人有新四軍領導人陳毅、粟裕等,指揮塘馬戰斗的新四軍將領羅忠毅、廖海濤、胡發堅等。革命英雄事跡和戰斗故事主要有塘馬戰斗、舜過山戰斗等,紅色文藝作品有影視作品《陳毅在茅山》《王諍將軍》,紅色文學作品有《水西豐碑》《風云塘馬》《血戰塘馬》《馮仲云傳》《羅忠毅傳》《廖海濤傳》《董亦湘傳》等。
常州傳統村落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和紅色文化資源,但是進行紅色影視作品開發的比較少。《陳毅在茅山》是央視電影頻道與常州市委宣傳部2002年聯合拍攝的一部紅色電影,拍攝地點選取了常州茅山地區的山村和溧陽水西村,記錄了陳毅率領新四軍在常州地區抗戰的史實。電視人物傳記片《王諍將軍》選取了王諍將軍家鄉楊巷村和王諍將軍故居為背景,展現了王諍將軍不朽的功勛和非凡的一生。
盡管有一部分紅色影視劇已經拍攝完成,但是常州已開發的傳統村落紅色影視文化資源,占常州影視文化資源的比例偏少,大量的紅色影視資源尚未開發利用,并且在已開發的影視劇作品中,多半是展現某一人物為主,缺乏系統性展示常州傳統村落紅色文化資源的內涵和特色。
目前常州傳統村落紅色影視作品傳播形式主要是影視劇和電視紀錄片,影視劇主要是人物敘事的故事片,缺少動畫片、科教片等影視作品。電視節目形態目前只有新聞類節目,如《紅色記憶常州三杰》,而沒有文藝類節目、科教類節目,表現形式比較單一,藝術表現力不足。
對紅色名人的影視傳播主要是采用電視紀錄片形式,如《王諍將軍》以傳播紅色名人在各個年代的優秀事跡,大多采用訪談和講述的形式予以展現,沒有運用現代數字媒體技術手段對紅色名人所處的歷史階段進行真實再現,容易導致影視作品藝術感染力不強,缺乏真實的氛圍,很難使觀眾身臨其境。
常州傳統村落紅色影視文化資源傳播方式大多是采用簡單講述的傳統傳播手段,缺少現代新媒體的傳播手段,多元化的傳播工具可以達到較好的傳播效果,缺少新媒體的傳播方式,缺乏傳統媒體和現代媒體的多渠道傳播手段,容易導致紅色影視資源傳播范圍受限,影響到紅色影視資源傳播內容的豐富。
常州傳統村落紅色影視文化傳播市場占有率較低,影響力較弱,從紅色影視作品的策劃階段來看,反映常州傳統村落的紅色影視作品中“吸睛”元素較少,缺少明星的參與制作,電視節目缺少知名主持人解說。從播放的平臺來看,一般都是在本地電視臺和央視紀錄頻道為主,這些平臺收視率不是太高,沒有一些公共網絡視頻平臺,如騰訊視頻、優酷視頻等的收視點擊率高,這樣就導致常州傳統村落紅色影視文化傳播的影響力不足,很難占領市場,獲得較高的收視率。
傳統村落的紅色影視物質文化資源,作為革命文化的物質載體,承載了革命時期的英雄人物的革命斗爭精神,是新時期紅色精神與時俱進的代表,需要加強這些紅色影視物質資源的保護力度,挖掘紅色影視物質資源深層次的內涵,大力開發紅色影視物質資源。
加大紅色影視文化傳播內容創新力度,要把表現革命英雄斗爭精神與平民百姓精神結合起來,在紅色影視作品上采用紅色名人與平民百姓事跡相結合的形式來展現戰爭年代的真實場景,在塑造紅色名人形象時,將其家庭生活與革命戰爭有機結合,注重紅色名人的平民化表達方式,將觀眾引入身臨其境的真實氛圍,感受到紅色精神和高尚的人生價值。如在以王諍將軍等紅色名人為主角進行影視作品創作時,可以把他與當地百姓之間的交往結合進去,中間可以穿插他的家庭生活,使得影視作品表現得更加真實,更具備感染力。
要把傳統村落的鄉土民俗文化資源與紅色影視資源相結合,鄉土民俗可以讓現代人聯想起以往時代的往事,一些民俗文化如婚喪習俗、廟會節慶表演等,將其展現在觀眾面前,吸引觀眾的注意力。如常州楊橋村的楊橋廟會是傳統民俗活動,中共太滆地委新四軍南楊橋交通站舊址是楊橋村的紅色遺址,可以將兩者融合起來,以民俗形式展現戰爭年代的真實場景,通過民俗文化與戰爭場景的完美融合,實現紅色影視文化資源的傳播價值。
紅色影視傳播形式多元化發展,除了傳統的影視劇和電視欄目傳播,還要運用微電影、紅色動漫、舞臺劇、話劇等傳播形式。微電影具有制作成本小、播放時間短等特點,可以在各種自媒體平臺播放,可以將紅色名人的英雄事跡通過微電影形式進行展現,再現革命志士不畏犧牲、英勇無畏的革命精神,傳達紅色精神。常州社科聯創作的微電影《血性常州人》《為信仰而死的常州人》將紅色名人從傳統的靜態轉化為現代動態向公眾展示,使得公眾真實地感受到紅色名人的斗爭歷程。
紅色動漫是一種運用動漫手段形式展現革命戰爭時代的真實場景,采用故事漫畫、卡通造型設計等手段,多以革命人物和戰斗故事為背景。可以把傳統村落發生的戰斗故事如塘馬戰斗通過紅色動漫予以表現,將革命歷史人物的形象、事跡或者生平用生動活潑的動漫形式予以描述。
舞臺劇和話劇是直觀的綜合性表演藝術,可以利用一些革命紀念場館,選擇一些紅色名人和戰斗故事編排舞臺劇和話劇,如將王諍將軍和羅忠毅、廖海濤等革命先輩的英雄事跡,通過戲劇這種大眾喜聞樂見的表現形式,讓觀眾感受到紅色人物的人格魅力和無畏的革命精神,從而實現紅色文化的廣泛傳播。
傳播手段上要具有多重性,一方面注重傳統媒介的作用,在報紙雜志上開辟常州傳統村落紅色影視文化資源專欄,刊載紅色影視文化相關文章,用圖文并茂的形式直觀形象地展示紅色影視文化,加大紅色文學作品的創作力度,要鼓勵地方文學愛好者積極創作紅色文學作品,用不同的視角和不同的故事將紅色精神傳播給大眾。
另一方面,在運用報紙雜志等傳統媒介的同時,注重利用新媒體技術手段,如微信、微博等,讓這些自媒體發揮互聯網傳播優勢。成立“常州傳統村落紅色文化”微信公眾平臺,宣傳常州傳統村落紅色斗爭發展史,弘揚常州紅色精神,開展革命傳統教育。
建構多元化、立體化的傳播手段,借助互聯網、手機APP、移動終端等新媒體平臺的優勢,開展形式多樣的宣傳活動。開發紅色影視文化傳播的手機APP,聚焦紅色影視文化傳播,定期推送紅色影視文化資源的相關信息,宣傳報道傳統村落紅色文化,將常州傳統村落紅色文化發展過程予以展現。開發紅色網絡游戲,運用網絡技術將紅色名人和戰斗戰役通過手機平臺予以展示,以網絡游戲方式傳播紅色文化。
常州傳統村落紅色影視文化產品需要借助于體驗式傳播模式,增強紅色影視文化傳播互動性,通過建設網上傳統村落紅色影視文化VR體驗區,采用VR(虛擬現實技術)、AR(增強現實技術),運用音樂、動漫、游戲、視頻等形式,將革命歷史人物、革命英雄事跡等通過網絡進行遠程傳播展示,讓觀眾身臨其境地體驗真實的戰爭年代場景。
互動性是紅色影視文化傳播的一大特點,在常州傳統村落紅色影視文化資源的傳播實踐中,需要拓展信息互動性的有效通道,可以在一些知名網站開設BBS,將一些常州傳統村落紅色影視作品放在論壇上供民眾討論,及時收集、整理、反饋各種問題,借助于大數據的技術手段,建立一些信息數據庫,通過數據篩選和監控,實現紅色影視文化傳播的良好互動性,提高常州傳統村落紅色影視文化資源傳播的感染力。
常州傳統村落紅色影視文化資源豐富,內涵深厚,具有重要的影視開發價值,承載了革命時期的英雄人物的革命斗爭精神,是新時期紅色精神與時俱進的代表。我們要大力挖掘傳統村落紅色影視文化資源深層次的內涵,大力開發紅色影視文化資源。
我們要結合現代新媒體技術手段,運用多重性傳播手段,大力促進傳統村落紅色影視文化資源有效開發與傳播,擴大紅色影視文化傳播影響力,實現紅色文化從人文資源向文化產業轉型。
紅色影視資源具有一定的思想傳承價值,對我們具有重要的勵志意義。有序開發和傳播常州傳統村落紅色影視文化資源,可以將革命文化發揚光大,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堅定文化自信,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