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蘇州科技城外國語學校
印象中的詩人總是在經過風雨飄零后,仍舊能與時光對飲。在經歷滿眼荒煙蔓草、世事無常后,筆下仍是歲月無恙,人間安好。這就是詩人對塵世的長情與深愛。中國詩歌蘊含了泱泱大國五千年歷史的精髓和文化傳承,是我國優秀的文化基石并承載著幾千年深沉的記憶。從有文字以來,詩歌就以記錄廣大勞動人民生活狀態開始出現,這些詩歌的流傳在上古文學以及歷史典籍中都有所記載。林語堂在《吾國與吾民》中寫道:“吾覺得中國詩歌在中國代替了宗教的任務。”①這也是中國詩歌具有道德教化和歷史敘述的功能。
無論是古典詩歌還是現代詩歌都有記載和表述情感的功能,在詩歌的記錄中中都出現各種各樣的人物形象,這些人物形象以女性居多。在中學課本中有很多詩歌賞析都較為明顯的突出了女性形象,讓學生在賞析詩歌的基礎上理解詩歌突出女性形象的意義。
在余光中《鄉愁》中女性形象尤為顯著:母親—新娘—大陸。新娘最后會成為母親,母親永遠是孩子的生命故鄉,因而詩中大陸的形象也是母親的形象。游子對大陸母親原始鄉愁的呼喚與肺腑的吶喊都是作者對女性形象呼之欲出的寫作態勢。從《鄉愁》的寫作中母親、新娘、大陸,這一系列的母親形象都是“守護家園”、“付出”、“溫暖”的代名詞,是愛的港灣,因此這里的女性形象是對港灣、對國家、對愛的一種呼喚。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可以將海子《村莊》這首詩拿來與其對比。在海子的《村莊》中:
村莊里,住著母親和孩子
孩子靜靜的長大
母親靜靜的注視
蘆叢中
村莊是一條白色的船
我的妹妹叫蘆花
我的妹妹很美麗
這首詩也是男性形象的缺失,在海子的是詩中弱化了男性特征,突出了母親在特定時代的偉大,當大的城市被世俗的事物侵蝕、沾染,只有蘆叢的村莊依然一片圣潔。村莊、母親、小孩構成了生命的主體,讓母親這一女性形象鮮活而生動。有一天那個叫蘆花的妹妹,也會成為新娘、成為母親,也會看著新的生命成長起來,女性呈現出的生命就是如此生生不息,平靜、洶涌、壯闊而偉大。
這兩首詩歌的女性形象都因為政治色彩的涂飾而獲得了形象本身的意義,詩人將女性形象特有的生命體驗、情感與國家、勞動人民相結合去描寫,同時又滲透了詩人自身的理性思辨。因而教師在講授詩歌女性形象過程中要讓學生懂得詩歌由此形象而帶來的歷史深度,只有這樣才能讓女性經驗浮出歷史地表。無論是余光中的《鄉愁》,還是海子的《村莊》都體現了偉大都女性形象,讓學生明白女性形象背后詩人所處的歷史背景以及整個社會大環境。
詩歌意象是作者把一些特有的字詞作為表達情感的載體,教師在教授學生鑒賞詩歌時要讓學生懂得捕捉詩歌中的意象詞,這樣才能深度挖掘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深入體會整首詩中一些意象詞組合在一起所產生的表達效果。古典詩詞中多以:梅、菊、柳、長亭、云朵、松、竹等意象詞語作為表達詩人情感的載體,因此這些載體也有著不同的情感表達。
余光中《鄉愁》中作者分別將“郵票”、“船票”、“墳墓”、“海峽”,這四個意象詞逐漸放大,這樣有梯度的描述一定體現了作者本身特定的情感表達。因此,在講授這幾個意象詞語時要讓學生知道作者為什么去選擇這些意象詞。
詩文中“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母親在那頭”這時候作者少年不識愁滋味,對鄉愁所謂的概念僅僅是對母親的想念和依戀。“長大后,鄉愁是船票……新娘在那頭”這時候對鄉愁多了一層新的認識,也更加深刻了,有原來的想念、依戀轉化成了愛。“后來呢,鄉愁是墳墓……母親在里頭。”鄉愁在此刻有了更深刻的轉變,由愛發展成了生死之隔的訣別,這時候對鄉愁的感悟已經達到了作者情感的極致。“而現在,鄉愁是一方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這時候的鄉愁由作者個人的情感發展到國家的情感——山河破碎,國土分離。作者的情感牽涉由個人過渡到國家——“天之上,國之殤。”此時作者的情感通過這四組意象詞層層推迭已經到達情感表達的頂峰。這是作者在意象選擇中所呈現出的情感表達。
在李煜的《相見歡》中“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無”、“獨”、“月”、“鎖”字,作者選擇這幾個意象詞,很準確的把亡國之君的困境體現的淋淋盡致。再也沒有車水馬龍,花月春風的景象了。如今沈腰潘鬢消磨,種種離愁別恨,揮之不去,無計消除,故國不勘回首月明中,朱顏憔悴。這是國破家亡的滋味,這是歸為臣虜的滋味,是一種孤影徘徊,不能入寐,作者的濃重愁情可見一斑。教師在意境選擇的教學中,可以利用梯度分析發激發學校的想象力,學生可以通過作者對意象的選擇深度剖析對詩歌對審美滲透。
詩歌的意象是詩人賦予詩歌豐富的精神世界和獨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體現詩歌背后所蘊藏的文化內涵。
余光中《鄉愁》中四個意象詞,郵票、船票、墳墓、海峽。“郵票和船票”是想象和抵達,“墳墓和海峽”則是障礙和千個萬阻,“郵票和船票”其實從某種意義上講這兩個意象詞是距離和阻隔。這四個意象詞有兩個抵達,四重的阻隔。作者選取這個作為意象詞的價值取向在于突出,一個人最大的鄉愁是死,故園最大的鄉愁是“天之上,國之殤”。從這四個意象詞中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體會作者選取意象背后的價值取向是什么,作者最終讓讀者到達一個什么樣的情境中。這都是教師所要引導的。從對這四個意象詞的理解讓我們體會到余光中的《鄉愁》汲取了中國傳統詩歌的豐富營養來滋潤、培植一種情感。通過具體存在的意象詞引發出含蓄的抽象形象。“郵票”“船票”是可以解決和溝通的鄉愁,而與“墳墓”一樣性質的“海峽”卻是不能溝通和改變的鄉愁。這里還隱現著作者對現實和政治的強烈不滿,寄寓著作者對兩岸血脈的深情和無可奈何。“郵票”、“船票”、“墳墓”、“海峽”,意象價值背后的文化內涵是余光中對政治的不滿和批判。
再讀《蝶戀花·檻菊愁煙蘭泣露》:“獨山高樓,望盡天涯路。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這里意象背后的價值取向是兩重感情和三重阻隔。獨自登到高樓,也望不見你,于是想給你寄去一封寫滿對你相思的信箋。這里“彩箋兼尺素”中“彩箋”指的是想給你寫信捎去的相思是熱烈的,但這樣的情感又如同“尺素”一樣純潔質樸。于是“彩箋”、“尺素”是作者想表達的雙重情感。“山長”、“水闊”、“知何處”是作者面臨的三重阻隔。雙重情感與三重阻隔但背后或許是想念一個女人,抑或是追慕一種內心的理想都是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價值。
無論是余光中的《鄉愁》還是晏殊《蝶戀花·檻菊愁煙蘭泣露》,在意象價值都背后都含蓄的借助意象這一載體來表達的作者真情實感,讓主觀情感和意象形成一種獨特的、情景交融、虛實結合的作用。
這篇文章秉承語文核心素養理念,從當前詩歌教學中形象分析、意象選擇、意象價值取向等三個方面出發,例舉中學階段幾首詩歌內容全方位、多層次,總結出詩歌等審美滲透。中學語文中詩歌教學的形象、意象分析與作者背后的情感表達是具有交叉性質的教育活動,本文對這一分析只是進行來初步的探討,未來相信一樣命題會有更深入更系統的研究。
注釋:
①林語堂.吾國與吾民[M].上海:會文堂書局,193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