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銅仁學院圖書館
謝翱是南宋末年著名的遺民詩人,他參與過文天祥的抗元斗爭,有堅決的民族氣節,《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稱其“詩文中有奇氣,而節概亦卓然可觀”,謝翱與謝枋得被并列為“南宋二謝”。謝翱作品存于今者,均收錄在《晞發集》及其遺集中,除少量寫于從軍前的鼓吹曲、騎吹曲等,他的大多數詩文都創作于宋亡后,尤其集中在漂泊吳浙之間的數十年間。這些詩文作品反映了他一生游歷福建、浙江等諸多地方,結交廣泛,友人多為與其志趣相投的官員、文人義士和隱士,其中既有曾在南宋為官而入元后隱居不仕的官員,也有與他一樣不曾入仕的文人義士。
謝翱的經歷中最為著名的是與文天祥的交游。文天祥(1236—1283),廬陵(今江蘇吉安)人,字履善,自號文山、浮休道人,文天祥德祐二年開督府南劍州,謝翱以布衣從戎,為文天祥咨議參軍,追隨文天祥到江西,至贛郡漳水邊分別。文天祥殉國后,謝翱多次登臺哭祭,任士林《謝翱傳》稱:“(謝翱)善哭如唐衢,過姑胥望夫差之臺慟哭,終日過勾踐行禹窆間,北向哭,乘舟至鄞,過蛟門,登侯濤山,感夫子乘桴之嘆,則又哭,晚登子陵之墓,以竹如意擊石歌招魂之詞,曰魂來兮,何極魂去兮,關水黑化為朱鳥兮,有噣焉食,歌闕竹石俱碎”,并作《登西臺慟哭記》、《登西臺作楚歌招文丞相魂》來懷念文天祥。據楊維禎《玉帶生傳》記載,文天祥曾贈與謝翱端硯一方,此后謝翱每逢出游都攜帶此端硯,由此可見謝翱對文天祥的感情深厚。
除了文天祥,謝翱還結交一些曾在宋代入仕的地方官吏。主要有王英孫、王應麟、鄭炎等。這些南宋官員入元后均采取隱居不仕的態度,謝翱依附于其門下與之贈答唱和,并由此結交同在門下的文人義士。
王應麟(1223—1296),字伯厚,號深寧居士,進士出身,南宋時位至吏部尚書,宋亡后隱居家鄉講學。王應麟隱居二十年,著述中只寫甲子不寫年號,以示不向元朝稱臣的意志,謝翱也是如此。謝翱曾作《呈王尚書應麟》。
王英孫,字才翁,號修竹,會稽(今浙江紹興)人。度宗咸淳年間上舍釋褐,官將至作監主簿,宋亡后隱居不仕,富而有禮,傳唐玨、林景熙等人掩埋宋陵骸骨一事(元釋教江南總攝楊璉真迦在錢塘紹興一帶挖掘南宋帝后及大臣陵墓,盜取財寶,唐玨等人掩埋宋陵骸骨于紹興蘭亭山后,并種冬青樹為標志),王英孫為實謀。謝翱曾依于王英孫門下,并因此結交了唐玨、林景熙、鄭樸翁等人,康熙年《會稽縣志》稱:“喜延至四方賢士,日以賦詠為樂,若謝翱、鄭樸翁、林景熙、唐玨輩皆慕其義,與之友”。謝翱作有《寄王監簿英孫》。
林景熙(1243—1310),字德陽,一作德旸,號霽山,平陽(今屬浙江溫州)人。與王英孫一樣,亦是“上舍釋褐”,元軍入侵之故,他棄官歸里,景炎二年受王英孫邀請來到越中,與謝翱即在此時結識。謝翱曾作《遠游篇寄府教景熙》,林景熙亦有回贈《酬謝皋羽見寄》。
唐玨(1247—?),字玉潛,號菊山,會稽山陰人。唐依附王英孫,景炎三年,曾參與掩埋宋陵骸骨一事。后謝翱于至元二十年也依附王英孫,二人同為王英孫門客。謝翱在離開會稽去往浦江時,曾作《冬青樹引別玉潛》相贈。
鄭樸翁,字宗人,號初心,溫州平陽人,曾授福州教授、國子監學正。鄭與謝翱的結交和唐、林二人大約在同一時期,謝翱曾作《山陰道中呈鄭正樸翁》。
除了隱居不仕的南宋官員,謝翱和入元后依然出仕的王龍澤也有往來。王龍澤(1246—1294),字極翁,一字潛淵,號靜山,婺州府義烏赤岸(今浙江義烏市赤岸鎮)人,他是宋代最后一位狀元。宋滅后,元世祖重視對南宋舊臣的籠絡,王受重視出任江南行臺監察御史,謝翱作《寄贈王僉判龍澤新之官廣陵》,此詩正是王赴廣陵就職時所贈。
謝翱因受吳渭月泉吟社的延請,離越去婺時,結交了方鳳、吳思齊二人,而后三人投靠吳渭家中,交情日漸深厚。《宋遺民録·吳思齊傳》稱:“(吳)獨與方鳳、謝翱睦方燾劇談每至夜,指畫手書,旁觀咄咄而無倦意”。謝翱還與吳中故老創辦汐社,結交了何夢桂、方燾、馮桂芳等人。
吳渭,字清翁,號潛齋,浦江人。景炎元年任攝浦江尉,兼護邑符,后任義烏縣令,宋亡后隱居吳溪月泉,不樂仕進,筑亭山間,日與賓客相娛樂。謝翱在離開王英孫處后去往浦江,即與方鳳、吳思齊一同住吳渭門下,同時還結交了吳渭的弟弟吳謙,吳謙與謝翱同歲,后為謝翱作《謝君皋羽壙志》。《壙志》稱:“憶君始至婺時,余二兄尚無恙。仲兄命其孫貴受業,從者翕然。余家浦陽江水源,延吳君思齊、方君鳳為江源講經社,與君汐社合”。吳謙之子吳似孫(字續古)、從子吳幼敏(字功甫)也與謝翱有來往,曾相與討論典籍著作,后吳似孫之子吳貴從謝翱處受業習春秋,成為謝翱的弟子。
方鳳(1241—1322),字韶卿,一字景山,浦江人。宋亡后歸隱于同里吳渭處,僻家塾講學。謝翱與方鳳交游密切,感情深厚。謝翱曾作《雨夜呈韶卿》、《夜坐呈韶卿》、《寄韶卿》,方鳳亦有回贈《鴻門雁同皋羽作》、《詠霜葉寄謝皋羽善父》、《呈皋羽》、《贈友人謝皋羽》,方鳳還為謝翱作傳記《謝君皋羽行狀》,成為有關謝翱生平事跡的資料中較為重要的史料,方鳳之子方樗也從謝翱處學習。
吳思齊(1238—1301),字子善,括蒼(今浙江麗水)人,由蔭入仕,監臨安新城稅,后入鎮江幕府,因忤賈似道,流寓浦江,自號全歸子,《宋季忠義録》有傳。謝翱與其來往密切,曾作《九日前子善來會山中》。
劉汝鈞(1234—?),字君鼎,號蒙山,三山(今福建福州)人,寓杭州,是太學生(《桐江續集》卷一二《故太學徐君應鑣哀辭》)。宋亡后不仕,為月泉吟社第十二名,署名鄧草飛,二人結交當在謝翱參與評選月泉吟社征詩之時。謝翱曾作《小元祐歌寄劉君鼎》。
許元發,義烏人,自署韻東老吟,月泉吟社第三十四名。謝翱曾作《寄東白許元發》。
唐子良,宋末金華(今浙江金華)人,善寫真兼工畫馬。謝翱曾作《贈寫照唐子良》。
陳公舉,字帝臣,浦江人。累遷江制副提舉,與趙孟頫善。其兄陳公凱,字君用,為月泉山長,事跡不詳。謝翱曾于游記中記錄與陳公舉等人同游金華洞勝景。
柳金,字時聲。其子柳貫學文于謝翱、方鳳和吳思齊三先生。謝翱與方、吳等同游金華勝景時,曾“訪柳時聲父子”。
何夢桂(1229—1303),字嚴叟,號潛齋,淳安文昌人。咸淳元年進士,咸淳十年任監察御史,元初授江西儒學提案,不赴,著書自娛。謝翱曾作《擬古寄何大卿六首》。
袁太初,字幼立,號冰壑,奉新(今屬江西)人。謝翱曾作《送袁太初歸剡原,袁來杭宿傳法寺,寺在德壽宮北,今行路及園,即宮舊址》。
鄧牧(1247—1306),字牧心,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宋亡不仕,隱居于余杭洞霄宮超然館,鄧牧在謝翱晚年與之相交,并為謝翱作傳。鄧牧事跡見于《洞霄圖志·人物門續編》。《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牧與謝翱、周密等友善,二人皆抗節遁跡者,嘗為謝翱作傳,為密作蠟屐集序,而翱傳敘交情尤篤”,鄧牧作有《贈友人謝皋羽詩》。
謝翱詩作流傳下來的數量并不算多,但交游詩占了其中較大的部分,可見他確實游歷廣泛。而從他交游的友人中,也可看出他內心一直存留的遺民情結,他或與其他遺民故老往來唱和,表達對故國的懷念,或與志趣相投的文人義士交結出游,寄情山水,敘述深厚情誼,或組織詩社以抵抗元政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