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彼德
盡管有攻關與歷險、建功與受難,淡泊的生活仍是人的常態。如何在常態里發現詩意,寫出精美的散文詩來? 美國詩人羅伯特·弗朗西斯(1901-1987)的《詩人日記》,給我們提供了啟示———在淡泊中體味情趣。
弗朗西斯1923 年畢業于哈佛大學,以后一直居住在美國大陸東北角的新英格蘭, 效法梭羅, 一生過著簡樸的生活,日常的開支靠出版、輔導小提琴演奏及偶爾的演講、朗誦,并自種園地維持。人不堪其憂,他亦不改其樂,始終把大自然當作創作的搖籃, 堅持在淡泊中體味那特有的情調趣味,出版了《詩合集:1936-1976》等八部詩集,《詩人日記》就是從其中挑選出來的一部分優秀散文詩。由于版面的限制,下面僅錄、析三篇———
《1931 年2 月11 日》,對書房的素描,重點在一高一低兩個窗戶上的“冰花和冰柱”。作者詩興大發:“推測它們的長度、大小以及在日曬月露和雪飄后的壽命”。其中,“壽命”一詞用得特別好,既是擬人手法,也具哲學意味。
《1931 年2 月28 日》,記化雪時的水流聲與自己的感觸。觀察細致、具體,情調平和、柔美,趣味清新、喜樂。“在小山頂上松樹底下”,“躺下身來曬太陽”, 便是對淡泊生活的體味。最后兩句抒情(四愛:天空、土地、山丘、萬物)與直白(穿過物表,捕捉本質),更是對生命的禮贊!
《1950年4月14日》,寫大雪之美。盡管司空見慣,卻用了“驚奇地發現了一個白色世界”這樣的文字,不禁使筆者想起英國著名學者貢布里希《藝術發展史——<藝術中的故事>》中的一段話:“如果我們能把過去聽說的什么青草藍天之類的話統統置之腦后,就像從其他星球上啟航探險剛剛飄臨此地、第一次看見人間一樣地去觀看世界,我們就可能發現世間萬物大多具有出人意料之外的顏色。”這也與作者由“這場雪只不過是冬天最后的一個美姿”,聯想到“歌德年邁時的抒情詩”有關:
雖然現在是冬天壽終正寢的時候,但它依然能以活力表現自己。我對此感到高興。
歌德(1749-1832)在七十余年的創作生涯中,寫了二千五百多首詩,他的代表作詩體悲劇《浮士德》的第二部就是在1832年完成的。羅伯特·弗朗西斯的這篇散文詩,已從歌頌大自然,上升到歌頌藝術,歌頌人生,歌頌人類的創造力。難怪美國另一位大詩人羅伯特·弗洛斯特(1874-1963)稱贊他是“被冷落的最佳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