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 汪 政
倪苡是我和曉華在如皋師范做老師時教過的學生,那段師生歲月距今已經二十多年了。二十多年后師生再次相聚,倪苡告訴我們說她在寫東西,我們也就隨嘴說了句,“哦,發來看看。”果真發來了,還不止一篇,更不止一種,小說、散文、詩歌全有。打開一看,不禁有些小驚訝,有些小驚喜,也責怪自己,這些年與學生聯系太少了。
倪苡超出了我們的想象。現在再把對她作品未讀時的揣度說出來已經沒有什么必要,反正,我們確實沒有想到她的作品會寫得這么好。“這么好”不是說她的作品有多么好,但是,那種氣息,那種意味,以及細節的描寫,節奏的掌控確實很像那么回事了。我和曉華不得不說,倪苡對文字可能是有些天生的敏感的。
自然好奇。這二十多年,這個小學語文老師走過了怎樣的路?她都讀了哪些書?又經歷了怎樣的文字之旅和文學探索?
我問倪苡什么時候開始喜歡上文學的?她說早在如皋師范上學時就在刊物上發過詩歌了,還拿給我看過。
我真的忘了。這個忘記使我對她的寫作產生了誤判。倪苡實際上已經有了二十多年的寫作史。
一切皆有可能,一切又皆有因由。這是倪苡的故事,大概對所有在青春期開始文學啟航的人都有啟發吧?
至于倪苡的作品到底怎樣?不妨先看這篇《來日方長》。我不能怎么夸獎它,但它的氣息不錯,路子也正。它題材平常,我不用問倪苡,都知道這個作品是有生活基礎的,人物是有原型的。就在蘇北小城如皋,又有多少的男女、家庭,在諸如此類的故事中掙扎?只不過各自的戲份不同罷了。倪苡是個熱愛生活的人,至少到目前為止,她的作品都是來源于生活。這個短篇不長,長得也沒有什么奇特的地方,但是如果仔細讀進去還是挺有意思的。無論是空間場景和人物關系的設計、復線的敘事,以及一些小說元素和戲劇技巧的運用,的確讓生活中的糟心事兒在紙上演得活色生香,人物形象也都能做到一個人一張臉。特別是男主人公丁良的萬般煎熬與自作自受令人百味頓生而又無話可說。在我看來,能這樣算是不容易了。當然,毛病也是明顯的。能否讓小人物的故事傳達出更深廣的人生況味?人物行為陡轉能否自然些?有些鋪墊?我甚至想,讓倪苡將這篇東西再往前推進。她有無良策?
學生總是自己的好。我對倪苡是有信心的。一個人能堅持二十年,往后的路定會越走越敞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