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 文世奎
第一次看到《青春》雜志,是在一所高校的圖書館里。
坐在圖書館的桌子旁,手里捧著一本《青春》,總會有一種喜悅涌上心頭。特別喜歡那上面的散文,讀來就像品著一杯杯清香的綠茶,又像在和作者對話,我喜歡這種默默對話的氣氛。
一個星期天的下午,我跟往常一樣來到圖書館閱讀《青春》,一篇散文實在精彩,我向圖書館管理員說了自己想到校外復印這篇文章的想法,管理員同意了。我興高采烈地來到學校外面的復印店。由于是星期天,店里的生意非常好,不少大學生排隊打印畢業論文或者其他資料。我也像大學生一樣耐心地排隊。前面還有十多個大學生,看樣子,要等很久了。等啊等,我有些煩躁,想要拿出手機看看時間,才發現我的手機沒了。手機在哪里呢?是掉在路上了,還是出門的時候把手機落在屋里了?都是《青春》惹的禍。
前面還有好幾個在排隊,太慢了,我只好離開了隊伍,從校門開始,一直找回到圖書館。回到剛才坐的位置,手機正安安靜靜地躺在桌子上。我看看了周圍的同學,他們似乎根本不知道手機存在似的。我又來到校外,復印好那篇文章,再次回到圖書館里,心里甭提有多么熨帖了。
就在這家圖書館里,我利用業余時間斷斷續續地坐了八年,《青春》也默默地陪了我八年,就像一位無私的導師,更像一位忠誠的諍友,默默地指點著我,讓我在潛移默化中不斷進步。
偶爾在網絡上也閱讀《青春》雜志,但每一次走進圖書館,我都要在放置《青春》雜志的報架前停一停,或者,用手摸摸這份已經在網絡上閱讀過了的雜志。
編后語 :《青春》創刊于1979年,40年來,數以千計的寫作者在這里留下青春的夢想和呼喊。為迎接本刊40周年大慶,特開設此專欄,邀請您來講述“我的《青春》故事”。專稿郵箱15654383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