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兢
(廣西壯族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廣西 南寧 530022)
我國有著悠久的傳統文化歷史,對“非遺”保護的研究能夠從現實和歷史關系的角度出發,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價值充分發揮出來。本文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理論角度進行了簡要分析。
任何一種非物質遺產都是人類精神創造的結果,也是生命的一種體現,它們都有著自己的能量、結構、要素、基因和生命鏈,其中蘊藏著生命的豐厚意義。為此,我們要在“非遺”保護中,增加其本身的生命力,首先需要通過科學的研究、調查,找到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生命之源和基因譜系,找到它的脈搏和靈魂,從而能在根本和源頭上準確認識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重要性,并進行精心的保護。這應該是整個保護工作中的基礎工作。只有做好這一點才是守住了生命之本,才能保證其它保護工作的有效進行。[1]申報世界“非遺”保護的重要條件就是這一文化遺產必須來自一個地區的傳統文化中,并能體現出這個地區的文化價值,對當地的群眾能夠起到促進作用
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延續流傳過程中,避免不了與歷史、社會以及自然之間的接觸和互動,而在這一過程中也會發生相應變異,這種變異也有兩種情況,一種是正向變異;另一種是負向變異。負向變異也是一種畸變,就是變形扭曲,損傷自己的基因譜系,目前在市場的炒作中出現了許多偽民俗,就是一種負向變異。正向的變異就是創新,是非物質文化遺產處于新的環境時,進行順應同化和吐故納新,實施自主變革的成果,是傳統和現代兩種價值觀念互相碰撞、融合的結果,盡管外形發生變化,但依然保持著基因譜系的統一性。積極創新促進非遺保護對象的推陳出新和生生不息。縱觀非物質文化的發展歷史,貫穿其中的就是人類不斷發展變化的創造力,因此,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的主要生命力就是激發起其自身的創新能力。[2]
整體性具有兩種含義,一種是生態的整體性,而這一整體性是由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生態特性所決定的。它要求在保護某一個具體事物時,不能只考慮到需要保護的物質本身,還需要考慮到它所處的生態環境,并同樣加以保護。當然它所生存的環境也是處于持續的發展變化中的,但那也是自然選擇結果,同樣維持著不變的生態平衡。比如將一個原本存在于民間的生活故事人為地從民間生活中抽取出來,將其推向市場,推向世界,就等于割斷了它和民眾以及生活之間的聯系,它自身的故事也會失去原本的生命力,逐漸變質蛻化。
另一種就是文化的整體性,具有深厚歷史底蘊的民族所流傳下來的非物質文化是豐富多彩、多種多樣的,雖然在功能、形式和內涵上有所不同,但都是從民族情感中衍生出來的,具有一定的統一性,是聲氣相通、同源共生的文化共同體,也正是我們需要進行保護的文化整體。同時也要注意到文化保護的局部性和特殊性,不要忽略文化保護中的個性特征,不要只重視具有代表性的文化事項,割棄其他相關部分,不然也會造成文化的損失。
當“非遺”保護工作和當地群眾的經濟利益產生沖突時,就需要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首先是要重視人們的實際需求。追求幸福的生活是人類正當的需求,否則就是違背了人的自然天性。因此“非遺”的保護工作要以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和提高人民的生活質量為基礎。其次,是要相信特定的人才是非遺保護工作的主體,相信保護者對于文祖文化的責任感和其自身的聰明才智。因為非遺保護工作中的創新性、生態性和生命性,都是從民眾的情感和精神上發展出來的。群眾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者、創造者和使用者,在滿足物質生活需求的時候,是不會將傳統文化遺忘掉的,因為,那是他們精神的根源。他們一定會想盡辦法去參與,找到有效的弘揚和保護方法。同時,只有依靠傳承者,才能為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提供真正的保障。因此要加強傳承、保護和創造這些遺產的團體,可以盡個人最大的努力去參與,并積極地進行參與管理。如果將傳承主體看作是消極的力量,那將是十分膚淺的,需要看重其在實踐中不斷發展和學習的過程。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以及科學技術的進步,我們可以輕易通過網絡去了解其它國家的情況,而文化的侵襲問題也十分嚴重,發達國家的文化對較為弱勢國家的民族文化產生了極大的威脅。為此,各個民族都應該積極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促進人類的生態文明保持平衡發展,促進人類精神文化發展的創造性和多樣性。
[1]郭德法,袁海強.關于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理論思考[J].商丘師范學院學報,2017,33(03):96-99.
[2]謝爽,王仕佐.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旅游功能及其開發——以貴州黔北地區為例[J].人口·社會·法制研究,2013,(02):127-145.